• slider image 285
:::
windelf - 生活 | 2016-06-17 | 點閱數: 512

大津秀一/天下文化

在高齡化的世代,人生最後一段日子大概離不開醫院,究竟醫院裡是個怎樣的地方,如何走過人生最後一段日子?
本書由醫師大津秀一敘述其在安寧緩和醫療的過程中,人們常易有所誤解的幾個觀念。當我們能明瞭整個醫療過程,做好準備,正視死亡,便可更明確地安寧度過臨終,尊嚴地走向生命終點。

曾以為死亡就是嚥下那最後一口氣。然而從書中 p22 與 p24 的三個圖表(圖 1 死亡之前的過程;圖 2 主要身體症狀出現後的生存期間,約 60-90 日;圖 3 日常生活動作障礙出現後的生存期間,約 15-20 日),讓人可以清楚理解死亡的樣貌,並非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簡單。它可能漫長,可能機能急速下降,可能意識尚存,可能知覺痛苦卻不能言語。


癌症:
能夠較長期的維持身體機能,最後兩個月左右機能急速變差。
心、肺疾病末期:
急性的惡化反覆發生,身體機能慢慢變差,最後機能突然變的速度相對較快。
失智症、衰老等:
身體機能變差的狀態長期持續,機能緩慢、漸漸變差。


以癌症患者而言,當下的這一刻,就是最好的時刻。不少末期患者都是勉強維特生命,所以常常會病情急轉直下的狀況,而所謂的臨終就是這麼一回事。
抱持希望很重要,但若無法正視現實,之後面對真相的衝擊會更強烈,也需要花更多時間療傷。知道真相,把握最後的時間,大家一起為即將到來的離別努力做足準備,這無疑能讓最後的日子更為充實。

最理想的情形是在過世之前兩個月,病情急速惡化前,就把所有身後事交代清楚。若把治療當成目標,幾乎都會以失敗收場,所以在人生最後階段,務必把治療之外的事情當作目標,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交代該說的話,務必珍惜這段時間。
-p20-30


很多時候,臨終時刻都比預期來得更早。
若有想說的話,想做的事,其實真的要提早準備,不要因顧忌反倒留下了遺憾。


第二章旨在說明「人工呼吸器」。
以癌末患者為例,就算安裝人工呼吸器,最多也只能延長一個月左右的壽命,有時甚至只能延長幾天。但延長的時間有多久,就意味著患者必須在安裝人工呼吸器的痛苦中要撐多久。
若插管超過一週,因氣管腫脹,又得接受氣管切開術(氣切)。文中詳細描述了整個人工呼吸器安裝過程。看完本篇,個人深深認為,我寧可安寧地活過最後的日子,也不想承受這樣的痛楚!


但為何醫師會安裝呢?因為對醫師而言,袖手旁觀是一種痛苦,所以他們才會採取行動。
但當壽命已盡,人體就像滾下坡一樣嚴重失衡,此時的醫療行為不啻是螳臂擋車。而沒有確認患者意願的「維生治療」,雖然延長了生命,卻剝削了生命品質。
而會被施以非自願維生治療的因素之一,就是到了實施維生治療階段時,往往難以確認本人的意願。
很少人喜歡討論「萬一」等臨終問題,但有機會時和家人商議,並最好把討論內容以書面方式留下記錄,再決定代理人人選。
患者必須將自己的意願,以書面或口頭方式傳達給代理人,並要選擇一個能夠尊重這份意願的醫師!這是另一項重要的事。
-p30-40


除了人工呼吸器,其實幾乎所有的醫療行為,都有可能成為「維生治療」。「是否構成維生治療」,取決於患者的狀況,也取決於患者的想法、家屬的意願,所以它是一種相對的概念。由於每個人的價值不同,並非擬出一套方案,即可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也因此,不要避諱平時與家人的討論,他人愈清楚我們的想法與需求,便愈能協助我們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日子。


作者亦列出幾種易淪為維生治療的項目,在看完相關說明之後,我個人決定是不要的啦!

1 為了讓家屬可以見到患者最後一面的心肺復甦術。

死亡時間」的範圍本來就非常廣。
……多數時候,即便患者的心跳、呼吸停止了,患者的遺體在家屬抵達之後,仍然能感受到一些溫度。這樣不就足夠了嗎?
……我認為,醫師安靜的等待家屬到來,家屬與患者道別,並終於能夠接受患者死亡的瞬間,才是「真正死亡的時刻」
-p63


2 對癒後不良疾病的患者安裝人工呼吸器
所謂的「病因治療」,是指為了消除疾病發生原因的治療。相對於此的概念則為「對症治療」,這是指消除症狀的治療,但並無直接治療疾病的作用。

人工呼吸器讓肺部功能極差的患者,在病因治療發揮效果前能夠存活,在保住呼吸機能的情形下等待疾病痊癒,所以為被稱為「爭取時間的最強裝置」。
但若是爭取再多時間也無法治癒的疾病,人工呼吸器當然也就無法拆除,等於是「沒完沒了」的在爭取(拖延)時間罷了。而且,在使用人工呼吸器時,患者如果清醒,會感到痛苦不堪,所以要施打鎮靜劑,又或者由於患者本身狀態不佳、意識不清,以至於使用人工呼吸器的患都,大部分時間都在睡眠、也無法言語的狀態下度過。直到肺部功能差到連人工呼吸器也無法發揮輔助效果時,就會死亡。
-p65


3 對臨終患者進行對症治療
血壓下降時的升壓劑
心臟停止時的強心劑
心律不整時的電擊
出血時的輸血
過量的點滴

對癌末的患者而言,施打點滴,只會造成手腳浮腫,或是增加腹水或胸水而已。
-p71


4 臨終期的人工透析(洗腎)
5 靜脈營養、鼻胃管、胃造口術等營養補給法

癌症末期的患者,根據臨終期定義,就是餘命剩不到六個月。可是長期臥床病人無法像癌症患者一樣預估死期,有此人甚至在臥床不起後,仍持續活了近十年之久。
事實上,沒有比看不到終點的痛苦更辛苦的事了。
-p 157


如果無法讓患者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那營養補給就只是在延長生命的長度而已。而且實際上,有很多已經無法進食的患者到了最後,變成只是單純的在接受營養補給,在臥床不起的狀態下生命被延長。
-p 172


與中止人工呼吸器一樣,營養補給的中正也很困難。…當患者不幸臥床,若不想違背本人意願,在最後一段日子被動的活著,無論是患者本身在事前以書面方式,交待不希望接受營養補給,或是指定代理人並將決定傳達給代理人,總之,事前確切的表達意願,選擇「一開始就不進行營養補給」,是現今最安全的方法。
…事前用書面方式表明「所有」狀況的處理方式,譬如「什麼事要怎樣處理……」,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書面紀錄固然重要,但最近代理人的選定,也被認為同等重要。如果有熟知患者過去生活方式與人生觀的人,能代替無法言語的患者正確傳達出內心想法,沒有什麼比這更令人放心的了。
事前的意願表達,被稱為「預立醫療指示」。…為了讓代理人、也就是家屬明白自己的想法,平時就要積極與家人討論有關「維生治療」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p 184


長期臥床病人的處境,其實比癌症患者還辛苦。這些患者往往被施以本人並不期望的維生治療,而且與癌症不同的是,已經展開的維生治療,幾手一定會持續到患者死亡為止,一般來說,實施的期間都比癌症患者長,讓整個情況雪上加霜。
-p 189


6 化學治療

抗癌藥物並無法治癒癌症。
就算暫時有效,但它遲早都會失去效用。(也有些癌症可根治,所以請好好聽從主治醫師的說明)
抗癌藥物治療的目的並不是醫治疾病,而是透過減緩疾病發展的速度,延長生命,讓患者可以在這段時間去做到他們想做,或者非做不可的事!
-p 99


身體狀況明明不好,卻還勉強進行化療,不但不會痊癒,壽命也不會延長,症狀更不會減輕,反而會因副作用所苦,陷入只為化療而活的狀態。
理論上,做化療是為了要活得更久、更好。利用因抗癌藥物治療而延長的生命,以及所剩無幾的有限時間,來完成這個人必須做的、該做的事,這段時間理應非常珍貴才對。但實際上對不少患者而言,化療卻變成他們活著的唯一目的;而成為存活目的的抗癌藥物治療,反而讓患者更早死亡,這是非常悲哀的事實。
-p 124


抗癌藥物必須用來延長壽命、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當副作用已經明顯導致生活品質降低時,就必須充分檢討持續治療的優點是否仍然存在。而不該在未向本人說明的情況下就擅自做出判斷,只以延長生命為考量,不惜讓這個副作用遺留在患者身上,持續化療,這是極大的錯誤。
-P 136


抗癌藥物的給藥,如果已經導致副作用出現,甚至出現難受的後遺症,就絕對稱不上是最理想、正確的方法。積極治療並非永遠都是最好的方式。
即便不給予化療導致壽命變短,但可以不受副作用之苦,和家人或所愛之人一起度過看似平凡無奇的時間,在很多時候,也許是更幸福的選擇。為了製造與家長或心愛之人共處的時光,為了確保有時間關注自己的過去和未來,這才應該是抗癌藥物使用的目的。
-p144

持續化療直到最後,可說一定會縮短壽命。因為必須決定好要在哪個時間點停止治療。相反的,有時中止治療,反而可以延長剩餘的生命
此外,抗癌藥物副作用嚴重,就算抗癌也毫無意義,這也同樣失之偏頗。以大腸癌來說,接受化療平均存活期高達二十個月以上,明顯比沒有接受治療的族群長。是否接受治療,必須由患者、家屬和醫師集思廣益,考慮當下是否為進行化療的有利時期,亦或已經弊多於利,然後再做出決定。
-p150


書中也提及在臨終那段時日,藥物的使用方式。比如嗎啡,是在「不改變患者意識的情況下」消除疼痛。
能有效讓患者嗜睡、入睡,並且消除痛苦的是「鎮靜劑」。它不會減短壽命,只會讓患者睏倦然後睡著,藉此消除痛苦。


癌症末期的痛苦,是難以用嗎啡或類固醇來消除的。這時使用鎮靜劑就成為緩解疼痛的唯一手段。然而只要一開始使用鎮靜劑,與家屬或是想見面的人之間,溝通就會變得困難,所以使用鎮靜劑必須取得本人與家屬的同意。
-p 241


本書第五章的部分在探討醫療結構的問題,其實和台灣極為類似,比如「三分鐘看診」、「保險核刪」、「頤指氣使的患者」、「過度看診」等等……。這部分其實牽扯到整個健保機制,但我們可以先試圖去了解、思考在面對死亡及臨終期時,自己想要怎樣活下去。


因為思索過死亡,人才會努力活下去。這兩件事是一體兩面的。正因生命有限,才會如此閃亮耀眼。竭盡全力擁抱有限的生命,完成人生在世想做、該做的事,不留下任何遺憾,在最後親自宣告「我壽命已盡」,拒絕所有非自願的治療,然後安詳離世,可說是最理想的死吧?
-p 188


活著是快樂的,變老也是快樂的,甚至連死亡,當我們學著把它當成是一種全新的經驗,或是萬物自然會面臨到的體驗,並且試圖接受時,也會是快樂的,還能以幸福來表現。在這種患者身上,我看到神的存在。
-p 250


我們總是敬死亡而遠之,未真實面對人終將一死的事實。
但愈能接受人終將一死,並在面對事實後,仍努力活得更好的人,人生最後一段日子,反而更多姿多采、安穩圓滿。
提早思考如何面對自己臨終時刻,才能盡可能以自己理想中的方式,不留憾恨地迎向人生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