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delf - 生活 | 2016-07-17 | 點閱數: 538

丘引/寶瓶文化

近來閱讀關於老年生活的相關書籍,在圖書館裡它的分類名稱不同於幼兒、兒童、青少年……,它叫「樂齡」。
為何不提「老」,其實背後的幽微心裡是否代表我們仍對「老」有所畏惧、甚或厭惡。就像本書主標都改用「後青春」這個看似年輕朝氣的字眼,副標更誇張:「什麼叫老?我從來沒聽過。」後頭一行小字「從容、自在與智慧,才是熟齡選擇」。看看,這兒又改用「熟齡」來代替「老年」了。
前陣子讀陳夏民的《飛踢,醜哭,白鼻毛》,開始注意起書標、文案、封面設計,這些種種意味這本書對自身內容的定義,也暗示了它所尋求的閱讀主體性質。所以說,我們倒底有多害怕「老」?才會如此逃避這個字眼。
重回本書,雖然它的標題文案不是很吸引我,但翻閱了一下目錄,讀了幾篇,其實它是本好書無誤。
 

〈老年生活〉

對於老年生活,其內容包含多個面向,如具體的身體健康、醫療需求、財務管理、大方向的老年生活指導、生涯規劃,甚至可大至國家長照政策的探討。
這本書難得全都有所涉及,甚且有相關程度的探討,而非蜻艇點水,點到為止。當然如此多的議題,有些作者其實也未能詳細論述,比方其引述的資料來源,其實也不夠嚴謹,有些失之偏頗。但整體而言,我覺得它可算是對老年議題的入門書,藉由它可大略了解將來我們將面對怎樣的生活與挑戰。

先來談談,人都會老,但為何現在會成為一個重要議題?因為我們的平均壽命正史無前例的延長,我們所面臨的是從未遇到的環境與考驗,人口結構的改變(從金字塔變成101大樓?)、家庭組成二代關係的變化(同志、啃老族)、工作人口的比例(少子化、1個成人扶養2個老人)、財富分配的傾斜(老人掌握大部分的財富?)、長期照護的需求……。
老年人口的增長其影響是全面性的,單以經濟層面而言,老年照謢相關行業的興起,日常生活所需如家庭維修、買菜、外賣、旅行、醫療服務、特殊健康訓練及設備、甚至喪葬相關產品。社會層面上,居住需求(透天別墅換電梯大廈?)、交通設施(開車?公車?)、醫療體系(慢性病?長照?),公共設施(圖書館?活動中心?)。
這樣的應對除了個人之外,國家政策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它應當被視為一個重大的公共議題,這些變化都需我們及早思考與準備,才能有所因應,不致到時問題發生才措手不及。

既然要談老年生活,總要先了解,什麼叫「老」?幾歲算老?怎樣算老?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老」並未有一個明確的指標定義,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緩慢快疾又因人而異。一部分是你平時經年累積的結果,你的飲食運動生活作息,決定了你的身體機能,你的人生觀宗教觀,造就了你的生活態度;一部分是人生莫測的意外,內在身心的失智、帕金森症等,外在的車禍、地震等。這兩部分的應對,其實也是我們對老年生活的規劃重點。

既然「老」是個過程,我們仍可暫且依年齡大略的區分為:初老(65-74)、中老(75-84)、最老(85以上)、人瑞(100以上)。
這個分類依據來自作者在美國心理系所修的「老年學」,我對這樣的課程還滿感興趣的,有機會來找找台灣是否有相關的課程。
仔細想想,便會查覺,上述老的各個階段其需求大不相同。前者可能還活蹦亂跳,重視活動;後者體力漸衰,以醫療為重。因此在規畫上,所考量的重點亦相差甚大。
作者在此提及一個「成功老化」的概念,其定義包含:

社區居住安全、醫療設施、財務安定、生活起居,交通便利,尊重年長者的智慧與經驗,包括促進身體、智力和文化上的遞增,還要連結到年長者的家人、朋友和社區。因此,義工、就業機會、再就業訓練及教育、增進年長者博物館、文化、宗教、圖書館、針對65歲以上的青年會策畫等。
-p39

以最基本的居住議題而言:

換房買房租房,小房子更適合養老,移居陽光地帶的年齡以初老和中老為主,最老則因健康下滑的關係,選擇移居到靠近子女、親戚居住的區域,以便就近得到子女或親友的照顧。
-p51

而台灣目前有個以房養老的政策,借鏡(抄襲?)美國的「反房屋貸款」,但問題頗多。相關討論請看林萬億教授這篇《以房真能養老嗎?》。簡單的說:1「以房養老」不是社會福利;2確定風險極高;3對老人不利;4政府變成物業管理公司;5條件嚴苛,適用者少。

房子是自己的,要拿房子抵押,和有沒有孩子有什麼關係?政府還以為有孩子,孩子就會扶養老年父母?或孩子就必定是法定繼承人?這是不符合現實的想法。
-p44

台灣的社福法規設計常常牽涉到上下幾代,而非將其視為獨立的人,但在現今家庭結構變化解體的潮流中,這樣的設計和現實需求落差很大,常可發覺規劃者欠缺同理心,充斥著自以為是的意見,我覺得這才是我們政府體制最大的問題。。

文中對美國「反房屋貸款」政策著墨甚多,方式多樣,各有利弊,頗值思考。但政策性的問題先跳過,文中有個方式我覺得現今較為可行。

有些老人將自己的房子以彼此能接受的價錢賣給子女,再向子女承租這個房子。好處是子女可以在房子上漲時賺取差價,而且免稅,而老年父母也可拿到一筆賣房子的錢,可以做自已想做的事,還能住在自己原來的家。
-p47

 

〈回歸自己〉

談完居住,談生活,第二章「回歸自己」,作者談及自身的「角色和身分」:

女人終其一生,在這個關係結構中,都要做「好女兒」、「好媳婦」、「好太太」、「好媽媽」、「好婆婆」。這也是女人一生最重大活著的目的。
為了這個「好」,女人得勞心勞力,沒有自己,隱藏自己的需求與欲望,成就他人,並且無私的奉獻一生。
-p63

當你重新認識自己,找回自己,知道「我是誰」: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要什麼,不要什麼;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你會發現,「一個人」的老後,是多麼的明亮清楚。
這部分關於老伴有無、獨居與否、寵物飼養、性與第二春、朋友圈的擴展、興趣培養、三餐料理等議題,在保板隆的《為自己準備一本獨老幸福存摺》《理想的老後 : 讓你到老更幸福的人生整理術》二書中,均有更詳盡的敘述,有興趣的人可去找來看看。
而不論婚姻子女的有無,一個人,似乎是老年生活的常態,趁早做好心態上的調整,才能迎接美好的老年生活。

一個老後的成本似乎很高,但同時別忽略了,那背後隱藏的自由無價,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為什麼單人房宿舍明明比雙人房貴很多,但總要排隊等候。看得見的價錢,不一定看得見成本。有形的價錢和無形的感本,往往不能做邏輯的比較。
…寂寞嗎?怎會,天空多美,鳥兒展翅,手中有書,一個人,腦袋瓜一個靈感出現了,下一篇文章就誕生了。也或許,寂寞時我剛好睡著了。
-p 133

其中對於「性與第二春」的探討,少見於台灣的議題,我們的社會似乎對性避而不談,漠視忽略假裝它不存在。其實它就是很正常的生理需求,坦然面對才是正向的態度。

類似的社會風情還有「是否與子女同住」,及「養老院」。作者列舉周遭實例,有的看完倍感悲傷。然而這些選擇並沒有標準答案,回來問題原點,你清楚了解自己需要什麼,才能找出適合你自己的答案。

我認識莎拉,也認識蘇珊。兩個好人,善良的好人,卻因為同住和照顧,落得雙輸的下場。(母女)
-p 139
老伴走後,她最想和兒子的家庭同住 但是在自己的家當王慣了,個性缺乏彈性的她,覺得那是作客,有如魚,三天後就會臭。
自己一個人住時,媽媽不懂安排自己的生活,也不識字,又沒有什麼興趣,天天擔心萬一掛了,沒有人發覺。到兒子家,除了無事可做,還覺得是看兒媳臉色,好像突然變成小媳婦、或被關在籠子裡又失去自己的聲音那麼可憐;而且,她又怕迷路,走不出去。
-p140
我的姨丈認為以前的人老了,只能依靠子孫,沒有其他選擇,所以才把親人的關係搞得那麼複雜。
-p143

 

〈健康與金錢〉

居住生活的問題理清了,接下來便是健康與金錢兩大主題了。
老年的疾病分二種:
一是身體上的老化,要認老。該健康檢查、該配老花眼鏡、該從慢跑變健走、該從開車變搭車……,不要逞強和自己過不去。良好的身體健康,才會擁有美好的老年生活。
二是精神上的變化,老年憂鬱的比例會愈來愈多,現今環境變遷快速,年紀愈大,適應新世代變化的能力降低,而慢性病隨年紀漸增,由身體疾病引發心理憂鬱的情形也日益增長。

其中第二種的嚴重性顯然被低估,老人憂鬱,不只患者受困擾,照護者也會受到影響,連帶對家人、社會都會產生沉重的負擔。
此時前述章節對生活的安排便可有效改善這樣的問題,像是交朋友、做義工、閱讀、旅行、宗教、運動……,都能讓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至於第一種最令人擔心的是,生病時有人可以照顧嗎?輕者如居家服務、日間服務;重度如家庭托顧、機構式照護……,我們有完善的人力規畫、制度設計嗎?

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是個人人都忙碌的時代,長期照顧是門專業,又要長期抗戰的工作,有幾人能為?
-p 191
當民間在財力和人力上都無法負擔長期照護時,毫無疑問地,這個領域必定屬於公共範圍,是政府必須要籌畫的艱辛工作。
從1993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至今,已經20年了。這二十年之間,政府在因應老年社會上的措施,離已開發國家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們沒有在骨幹(政策)上努力,反倒是枝葉(表揚人瑞、敬老津貼、給還有自理能力的老人送餐……)上琢磨,本末倒置,純粹以討好選民為主的懶惰作法,對老人沒有實質的幫助。
-p201

目前我們的長照人力,部分來自親人,部分來自外籍勞工,但這樣的人力資源,隨著時代變化會漸形欠缺,於是政府政策的制定刻不容緩。
但就如先前所提,台灣的社福設計並未將其視為獨立的人,而是附加在諸多親屬關係間,卻忽略了社會關係的變遷,家庭結構的變化解體。為何要推多元成家方案,我覺得這才是符合現代人際關係演變的潮流。

而從市場機制而言,長期照護也將成為新興市場。而此時金錢問題便成為老年生活的重點。沒有了固定的工作收入,我們要存多少老本才足夠?

對金錢的不足感到害怕、沒安全感,和不安,是人類的通性。台灣在這部分尤其嚴重。
-p155

作者以為,做好前面兩者:生活規畫與健康身心,退休金可多可少。然而我以為人生怕的就是意外,誰也不曉得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此時保險的規劃可彌補一部分的意外,再來則是自身的心性修養。無法預料及準備的,才叫做意外,學會靜心看待外事外務,不讓情緒過於影響內心,才是治本之道。
 

〈最後一哩路〉

看了數本樂齡的書,預立遺囑一直是很重要的事項。包含財產的分配、葬禮的安排(火化、海葬、樹葬……)、器官或大體捐贈與否、放棄急救(插管、電擊、氣切)與否……。
這部分其實之前閱讀《為自己準備一本獨老幸福存摺》/保板隆,及《人生最後一件大事》/大津秀一,裡頭也有較詳盡的介紹,便不再贅述。

寫好遺囑,就走得坦然一些,把所有的事情都交待清楚了,對自己的一生負責,也對自己的人生畫下完美的句點。
-p 247

不過本書附錄中提及「財產信託」(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包含「教養信託、贈與信託,保險信託、遺囑信託」,可免除贈與稅及遺產稅等問題,有空可以研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