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臺灣|1994
食色性也,人之大欲。
開場一大段父親料理整桌功夫菜的鏡頭,用料高檔,手續繁複,刀功精細,爐火蒸騰。似乎可從畫面上聞到那撩人的香味,讓人食指大動,勾引起人心深處的味蕾欲望,多美好的家庭聚會啊。然而其間穿插三名女兒的鏡頭對話,又隱隱暗喻著各自想離家的心情。最後整桌豐盛的菜肴,反倒襯出家中各人內心深處的幽暗心思。家宴的華美,暗藏父親與子女間背後說不出口的情感。
有趣的是,其後家中的大小事件,其實也都是透過餐桌來溝通。小妹的未婚生子,大姐的臨時出嫁,老爸的第二春,都在家庭聚餐時宣告周知。姐妹的爭執,也是在廚房收拾善後時的交談。就連父親與好友的談天,也是在杯影交錯間才得以表露心事。
飯局成了家庭溝通的場合。
在片中,我看到了父女親情,世代隔閤,男女情感,時代的流轉。
那個年代的父親對子女的關懷,是含蓄無言的,能說出口的,大抵都是嚴厲或規勸的口吻。局外的我們能夠理解,但局中的子女卻極難體會。大姐視照顧父親是她的責任,但父親期望的是她的出嫁。二姐想搬離自立,其實父親是最疼愛她的。
隨著原以為會待的最久的小妹妹,竟是最早離開,另組家庭,而反倒最先想要離開的二姐,竟是守著舊家留到最後。
家的重組,透過餐桌上成員的增減變化,顯露出家庭關係的轉變。
有意思的是,當時的影評大多以描繪出「中國人」的父親形象稱讚本片。而片後討論中,有人以為台灣人的父親應該是陳松勇那型的。其實我以為這正是歷史流動的痕跡,那時「台灣」只是個地名,對這片土地的人物連接才正剛開始,「龍的傳人」才方唱罷,「鹿港小鎮」正初初響起。
而不論本省外省、都會鄉野、年代層級,其實各有各的苦痛心事。然而共通的沉默是他們用以偽裝自己的,心底那些雜亂煩燥的情緒只有和老友談天閒聊喝酒時才得以展露一二,那樣含蓄的情感是那代華人文化的特色。
而男女間的情感糾葛,三個姐妹一個老爸的四段愛情際遇,外加周遭好友的男女情事,我覺得才是本片的重點,只不過郎雄的戲份太搶眼了。現在看來平淡無奇的劇情、未婚生子、離婚再婚、一夜情、老少配、外遇、閃婚等……,在那個年代可是十分驚世駭俗的。片中沒給予對錯是非等膚淺的道德批判,只是自然呈現男女間自然的情欲流動(最近正流行)。這也是我極喜歡的地方。
回到料理,雖然在本片中,它只是做為人與人溝通媒介,但其實觀看一道菜的繁複作工,其背後是一個文化長久的積累,深層的底蘊。片中有段老廚子感嘆現在的食客連排翅和散翅也分不出來了(僅舉例,我支持拒吃魚翅)。
其實要懂得吃,是要在一個生活有餘裕的世代才能細細品味。假若社會大眾只以賺錢為目的,又或三餐不濟,連基本的吃住都難以維持,這樣的生活如何能夠誕生精緻的飲食文化。
近來的食安問題,其實不也是我們從未正視過這塊土地,沒有根留大地,長久安居的念頭。當你對一塊土地沒有家的情感,又怎會用心珍惜善待呢?
最後還是得說薑還是老的辣,楊貴媚那時仍是年輕,中學教師的角色有點生硬,陳昭榮就別提了,青澀少年一名。但郎雄、歸亞蕾的演技真是無可挑剔,連老配角王瑞、杜滿生都是,鏡頭不多,但卻讓主角的形態更為鮮明。這樣的電影看來才過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