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漢|2017|73min
華人傳統上,人死要入土為安。然而捐作大體解剖的身體,需經一至二年的防腐作業。在這等待的時間,先生每隔幾星期便會北上探視妻子,似乎她仍在人間。連晚上作夢都沒見到妻子,朋友則笑說那是感情太好才不會入夢啦。
然而隨著大體的啟用,不捨、悲傷、哀痛等情緒才浮上表面。那樣的情感令人動容。
而另一部份在記錄解剖課程的內容,也令人印象深刻。
負責大體保存的老師說,這樣的工作不求快,但要準,不能有所失誤。常來探視妻子而和老師熟識的爸爸說,以後他的身體也交給老師來處理好了,老師卻表情複雜的說,他應該做不下法吧,他無法想像幫熟識的朋友進行這樣的工作。
雖然輔仁大學是天主教學校,但中元節也會為大體老師辦理活動。學校亦有輔導老師不定期連繫家屬。種種的儀式其實都是在撫慰生者。
而學生在上課前,要先和大體老師的家屬對談,了解其過往,並舉辦「啟用感恩禮」。
在這樣的過程與儀式間。學生與大體老師,與家屬漸漸有了連結,死者的身影重新浮現在生者面前。解剖的學習過程中,沒有嬉鬧,因那台上的身軀,不再只是冰冷的標本,而是活著的人身。死物無情,人卻有情。
而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當學生開始解剖,妻子被福馬林泡的暗黃沉灰的肌膚,在手術刀下解離,過程中交錯者身為游泳教練的先生,在泳池中舞動前進的身軀。生與死好像如此鮮明,但卻又各自在這人世間留下了某些珍貴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