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季然|2016|118min
喜歡上民歌是件奇妙的事,因為它和我的成長年代已有段距離。
而後聽著聽著,漸漸了解它背後的故事因緣。但也未覺得和我有何牽連。
然而看完這部民歌四十年的紀錄片,看著這群台上光鮮的人們,台下各自有著不同的人生。會感受到時代變遷時空流轉的同時,人們又是如何相互影響傳遞情感。
李雙澤的故事就不再多敘,熱血激昂是我對他的印象。有意思的是陶曉清和他在淡江那場演唱會上的「可樂瓶」事件,活動細節頗值得討論。可樂瓶究竟有沒有被打破,是神話還是鬧場。真相其實藏在各人的心中。
胡德夫唱起「美麗的稻穗」,台下的席得進激動地喊著:「我就知道我們的土地還有歌」。
胡德夫納悶地想,為何我們自己的東西,要等到其他人的肯定讚賞,我才會知道它的好。而後海山煤礦,唱起「為什麼」,開始走上社會運動的路。
楊弦談起那時將余光中詩集「白玉苦瓜」演唱成「中國現代民歌集」的故事。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專輯,因它而進入民歌的世界。
侯得建講起創作「龍的傳人」的過程,當中美斷交,他覺得這是兄弟吵架分家的家務事,為何要外人來介入,管美國怎麼做。好比他自己,父親四川人母親湖南人,他卻連父母的家鄉都沒見過,背一堆無法到達的地名。三年準備,七年反攻,台灣對他們那代人而言,只是個暫時停留的地方,他只是個過客。然而跑去大陸,人家叫他呆胞(台胞),也把他當客人看待,怎麼想都不對勁。之後去了紐西蘭,就真真正正是個客人。
李建復也覺得現在看來歌詞有許多不合時宜的地方,但那樣的時空背景,所受的教育思想,就是如此,那是時代的記憶。
還有四十年如一日地在餐廳駐唱的吳楚楚,罹患癌症仍要舉辦個人演唱會的邰肇玫,聽力受損卻仍熱愛教音樂的木吉他成員。
李宗盛說的最好,每代人都有他的面貌,不用太執著它的影響,對同一代的人們,那是他們生命美好的一段,就是最大的意義。
PS :李宗盛自豪地說起他製作的每張專輯,基本上,都是 HIT!為什麼?因為他不想再回去扛瓦斯。大叔的直白真令我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