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闓|2015|46min
老實說,我不喜歡這部作品。
導演覺得他在說一個故事,但我覺得紀錄片應該是在說一件「事」。
「故事」感覺上是你個人的看法,「故事」隨人說,那只是說者的角度。而一件「事」則是隨著牽連的人有著不同的觀點與感受。
原以為片子在記錄眷村拆遷的社會議題,導演覺得這個很多人拍過,於是改以奶奶為主題。
聽到這兒就覺得不是很舒服。同樣的議題會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切入點,「很多人」拍過,其實不太能算是改變拍攝主角的理由。
又因為奶奶話少,所以鏡頭多以五名子女的談話與互動來記錄。然而談論的重心其實跟「眷村拆遷」一點關係也沒,像是在述說一個家族的故事。好吧,紀錄片是真實的,改變敘事主題也是可接受的。但我覺得最重要的獨子,其鏡頭反倒最少,令人感覺整個事情說的不清不楚。同是大家庭第三代的我,家族的事本就同亂麻般理不清,各人都有各人的想法觀點,如果你一味只陳述自己的看法,那就失去紀錄的意義了。
本想提問家中成員如何看待此片,結果導演也沒讓其觀看,其背後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我覺得這樣的影片充其量只是導演自己本人的「故事」,不是奶奶的姑姑的爸爸的,更不是眷村的。
講難聽點,將看似分崩離析哀敗的家族以「餘燼之後」名之,似乎什麼都沒留下,但第二代第三代的你們不是都還活的好好的啊?
有人固守家中,有人看不起老家,有人想逃家,有人被迫離家,有人真的永遠無法再見……,這是每個「家」都會有的場景,然而時間流逝不停,活著的人,生活仍在行進,新的生命仍會來到。
片末加了一段眾人談眷村拆遷的話題,但只是淺淺帶過,讓人更覺突兀。為配合「故事」的進行,對各段的彩度做了調整,真的過於刻意了。
不是每部片都要正向積極,人世間本就無常,但看待的視野過於狹隘,意義也就不大了。
看著他人的「餘燼之後」,其實會期許我能「薪盡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