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285
:::
windelf - 電影 | 2017-09-13 | 點閱數: 640

Anna Odell|2013|89min

追憶惡水年華。「我是大家的笑話,總是被排擠,是個邊緣人。」被霸凌的小孩多年後在同學會舊事重提,要眾人面對不堪回首的過往記憶。

瑞典女導演安娜奧黛爾自編自導自演的《非一般同學會》,堪稱影史最可怕的同學會電影,對昔日瘡疤的揭穿戳破,不留情面,力道直逼拉斯馮提爾。遊走虛構與現實之間,讓表演與紀實交織成人性照妖鏡,使人無所遁形,從威尼斯影展拿下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後,便獲獎連連!

聞天祥:「藉一場復仇意味十足的同學會,揭露惡行,真幻難分,既後設,又驚人,驚悚感的柏格曼風格。」

對於教育工作者,霸凌是件很難處理的事情,但有意思的是,這部片中導演只關注了她和同儕間的過往,對於老師的處理卻隻字未提。

開頭的第一段十分有意思,一個導演假想的同學會,其實比真實來得更加具有衝擊性。
然而看看此時的導演,不也是站在一個優勢的角色地位,反過來回擊過往的同學。

在霸凌的種類中,有種「反擊型霸凌」,其中受害者與加害者其實只有一線之隔。導演利用其媒體優勢,在咄咄逼人的追問過往時,其實也給觀者如我這樣的意味。

而各種同學面對質問的反應亦大不同,有人氣憤自己被抹黑,其實我也覺得不關他的事,身為班上意見領袖的他,也許只要一句話,多一點關注,就可以改善他人的處境。但若他未察覺,又怎能苛責他?

而有人選擇逃避,甚至以「當時年紀小」為藉口,不願面對曾經發生的事實。其實我感覺此時的導演,只是想要一個道歉,而非解釋。然而不願面對事實的人仍舊不願面對,甚至撒謊躲藏,反倒走不出當時的事件。

片末一個男同學走向劇中演員,詢問其扮演一個現實中真實存在人物的感想,演員回答的好:那是我揣摩導演心中所刻劃的角色樣貌。

看到這兒其實大推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已的生活方式。認同的需求讓你不自由;關於自己的人生,你所能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
某種程度上我們希望有人介入、想讓別人決定你自己的道路。要判斷別人對你有什麼期望、希望你扮演什麼角色,似乎沒那麼困難,可是要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卻不容易。自己期望什麼?想變成什麼?想過什麼樣的人生?這些具體的樣貌實在太難想像。
然而,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這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干預的。老是尋求認同、在意他人評價,到最後我們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希望不讓人討厭或許是我的課題,但要不要討厭我就是別人的課題了。

其實在霸凌的事件中,被霸凌者也是在尋求一種認同,一種歸屬感,一個能夠包容自己的圈子,然而要寄身它處,便要遵循其規則,不論其合情合法與否。曾看過數個案例, A 看不慣總是被 B 們叫去跑腿甚至付錢的 C ,出面斥責 B 們,反倒被 C 怒罵:你不要害我沒朋友!
我們都知道,只要心夠堅強,便不畏懼他人的眼光評價,但我就是他 X 的不夠堅強啊!

當遇到這樣的案例,這時旁人能做的真的不多,一味斥責霸凌者,只會讓問題更加惡化。而默默的陪伴,是目前身為教師的我所能想到最好的辦法。

註:其實還是有些黑化的作法,不過不適合在臺面上說就是了,有興趣私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