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到這麼沒內容的研習。
先是要各組討論最重要/最需要/最缺乏/最應具備的品格,然後12組一一發表。
似乎學校一定要有個統一而明確的品格要求,但仔細想想,這樣跟原先的「學校願景」有何差別?我們已用心規劃了一個美好的學生圖像,為何還要浪費時間重新統整歸納?
品格教育的重點不在於找出核心品格,而是該如何落實在學生的生活層面實際行為上。
若只是要作文章,我同事說的好,看你要四個字的「禮義廉恥」還是八個字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相信這幾個字不會有人有異義的吧,那大家表決一下就好了。
接著看到第二段的影片分享,推崇品格教育應要由下而上,獲得眾人認同的實際行為與價值。
講的真好,我發自內心認同,但這不就是我們正在做的嗎?難不成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我們取消每週的「中心德目」、「超級任務」,改由各班在期初討論並制定「班規」,不正是讓學生在討論中找出眾人認同的規範,從而真心認同。
分享一下我們班的作法,利用初接新班級的第一次班會,請學生發表自己覺得應該遵守的規範,並提出若違背約定該如何處理。一開始的規範說明,要求學生練習把行為明確地說明(動詞),這時教師於黑板記錄,如無意外會愈寫愈多。然後先口頭請學生抄在聯絡本上,作為約定與證明,這時學生一定會哀鴻遍野。此時再帶領學生將這些行為「分類」成幾大項、再「歸納」成一句話(從具體到抽象),最後「總結」成一個核心品格(名詞),以做為本班的班級規範。
而這樣的討論從班級發起,並落實在班級上,才能真正產生效用。一味要求全校層面的執行,其實忽略了學校的規模大小對實際教學上的影響,沒有考量現實的教學現場情形。之後講師提問:應由誰來參與討論與建立本校的核心品格價值,正是犯了上述的盲點。
而最讓我不舒服的地方,便是我明明已針對問題回應,並提出質疑:「這樣的討論是否有其價值?」,沒想到講師一再跳針,只要求學員回答問題,卻未能回應學員的問題,是刻意的忽略,還是逃避問題呢?我想不論何者,都不是一個好的處理方式。
之後講師倡導的「頭(腦?)、身、心」,看似先進,其實仔細瞧瞧其內容,不就是布魯姆(Bloom)的學校教育目標:認知、技能、情意。在108課綱的「核心素養」中,它們仍是教學重點,只是換個名字:知識、能力、態度。
接著講師又提到品格可分類為:道德品格與成就品格。看了下介紹,巧了,這不正是我第一堂課跟學生談的事物(《教育理念4-培養品德》)。你來學校受教育,倒底在學些什麼?我的答案很簡單,只有四個字:做人(道德品格)處事(成就品格)。但光這四個字配合班規討論,就要花上整整一節課的時間。而這樣的態度要求,更是貫穿整個學習歷程。
其實我們一直在專注於這些教育目標上,但我們需要的是更有效更實際的方式技巧來達成。若只是換個包裝換個名字,給予的卻是我們早已知曉的東西,那真是太浪費時間了。
其他還有一些細節上可看出其不專業,一節課一口氣上了一個半小時,誰會受的了?沒看過哪個研習是這樣安排時間的,一個未考慮學員專注力持續與否的活動,意義真的不大。
實際進入教學現場,每個學生所欠缺的品格其實大相逕庭,在日常討論中我常看見伙伴們會針對各自的差異給予不同的指導,並不分班級彼此協助支援。然而有些特殊案例無法光靠導師一人處理,需要更多外界的支援,甚至其原生家庭都需給予協助,這才是我們需要的,可惜在今天的研習看不到半點這樣的規劃與設計。
結論,白白浪費了我的三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