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285
:::
windelf - 紀錄 | 2017-12-15 | 點閱數: 414

(上圖取自「世界公視大展精選」官網)

丹麥 / 丹麥廣播公司 / 紀錄片 / 58 分鐘
Denmark / DR / Documentary / 58 min
導演 Director : 保羅-艾瑞克‧海布思 Poul-Erik Heilbuth / 約翰‧葛茲 John Goetz

這是部比好萊塢間諜片更精彩的紀錄片。

從史諾登為何選擇香港,便可見到各國之間的複雜關係。歐洲是美國的同路人,拉丁美洲不夠安全,隨隨便便就會被美國帶走。而香港曾受西方民主制度洗禮,而今是中共統治,較不受美國節制,但諷剌的是背後的中國政府對人民的控管更是嚴苛專制。

而後他聯絡衛報記者。記者回憶那時,每天的訪談他都覺得是最後一次碰面,因為美國是不會放過史諾登的。連個火災警報,史諾登都會以為是有人要逼他離開房間。

當新聞發布事件爆發後,其他記者藉由 googe 地圖從採訪照片的視窗景色找出他大概可能居住的旅舍,於是史登諾的行蹤也曝光了(感覺像是電影情節)。

此時美國立刻聯絡北京,並要求香港政府交出史諾登。其實香港政府也把史諾登當作燙手山芋,交出去得罪香港市民,不交又對北京政府交待不過去。於是要求美國發出正式協尋公文,才能找出史登諾的行蹤。這時前國安局長則是大罵:中國的情報系統是很完善的,怎會不知道史登諾在哪?那跟本是他們的推拖之詞。
而當公文傳至香港之際,史登諾正準備登機,陪同的維基解密夥伴及律師緊張地看著海關核對護照,結果竟因公文中將史登諾的中間名字打錯而放行。之後香港官員一臉正經地說到:「我們的作業流程十分嚴謹,不能接受這樣的錯誤,要請美國政府修正後才可協尋。」,這時前國安局長又出來跳腳道:這根本是中國政府的藉口!

最後當飛機在俄國降落後,美國竟選擇註銷史登諾的護照,他只能停留在機場,無法出入境。而這一待就是數週。這決定出乎意料,因美俄關係並不是很好,俄國不太會答應美國政府的要求將史登諾引渡回國。
其間他寫了二三十封尋求政治庇護的信件,但歐洲各國無一回應,可見其與美國關係不同一般。拉丁美洲倒是十分樂意,但無管道可供前往。此時剛好委內瑞拉總統至俄國參加天然氣會議,新聞訪談中他言及委內瑞拉很樂意給史登諾政治庇護。由於總統專機視同各國領土,出入境享有直接通關的特權,美國政府懷疑史登諾可能藉機飛向委內瑞拉,於是全力連繫歐洲各國,不讓總統專機過境,最後總統專機被迫降落接受檢查,引起喧然大波。

輿論大譁,為何一個好人(自認正義的國家)會做這樣的事情?事後維基解密說明這原先只是他們放出的煙霧彈之一,沒想到美國政府竟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導致俄國受國際輿論影響,最後給予史登諾為期一年的政治庇護。

片末記者問前國安局長:你覺得這是不是一個高明的手段,將史登諾塑造成被迫害者的角色,藉此獲取國際同情。他愣了一下:「我從未這麼想過,但你這麼說,的確有這可能。」

整部片的逃亡細節其實是國與國之間的政治角力,是非黑白在這之間模糊不清。
史諾登以為,國家怎麼能在於法無據的情形下,私自監聽人們的通訊與網路瀏覽紀錄?
前國安局長則是這麼評論史諾登:「他是個自我傲慢的人,自以為道德標準高於他的同事、上司、局長、美國國會議員、甚至總統!」

關於人們知的權利,國家安全與人民隱私兩者間的道德兩難問題,其實可參酌《正義:一場思辯之旅》。但我以為公眾訊息的自由傳遞是未來社會的趨勢。
忘了從哪兒讀到的,極權專制的政府最有效率,然而一旦方向錯誤,沒有修正的機制,極易釀成大災難;民主制度的政府,效率低落,弊案叢生,但較不易捅出大簍子。

試看中國大陸今年八月發生的天津大爆炸,至今可有看到後續政府的處理善後、懲處扛責?
而台灣的新聞雖然常為人詬病,要不斷章取義,標題殺人、要不網路蒐尋,未經考證。然而錯誤的訊息在大眾公開檢視之下,修正也是極其迅速(馬上有人出來打臉!),兩相抉擇,我還是比較喜歡台灣的社會。

尤其是網路社群的興起,各項社會議題均有各自關注的社群進行追蹤探討,兩性平權、古蹟保存、生態議題、教育改革……。我覺得一個正向的社會結構應當是如百花齊放,各自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