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delf - 生活 | 2025-03-19 | 點閱數: 11

img陳志恆/圓神出版

2020年在工作上出現了一些問題,嚴重影響了身心,除了求助醫療,也嘗試從閱讀中尋求解答。
很努力地抄寫下一堆書札。
而今回顧當時的筆記,有些如今仍十分貼切,在此留作紀錄。

--- 書語筆記 ---

Part1有風險的陪伴
不要試圖透過孩子的改變來證明自己有多用心
別再執著於一定要孩子理解大人的心意
與孩子保持一點點「安全距離」
同理孩子的處境,用「陪伴」取代「提供建議」
正向聚焦與正向回應
讓自己好過一點
-〈01為什麼孩子總是無法理解父母的苦心〉P45

對方主動要,你才主動給
在足夠的情感理解後才給
只給新的選擇,不帶任何評價
放下要求對方非得改變的意圖
-〈05孩子最不缺的,就建議!〉p77

Part2有情感的陪伴
分析批判一旦出現,情感連結便斷了線
……
孩子處理情緒波動的當下,最需要的是情感上的連結。一旦對話的焦點轉移到理性、邏輯、分析與批判等大腦思考模式時,便與孩子斷了連結。
……
因此,同理心的深度走到哪裡,就到那裡,不要勉強。當發現對方開始產生心理抗拒時,就尊重對方的接受度,將回應的深度停留在此即可。
-〈07串起深厚的人際連結,你需要的是不帶分析的同理心〉P93

任何的抗拒必伴隨著控制而來
態度不佳只是在用力表達
-〈08在對話中持續覺察,在覺察中持續對話〉p96

別透過否定情緒感受來安慰痛苦中的孩子
否定情緒的結果是得花更多力氣去對抗情緒
失去與自己或他人溫暖連結的能力
長期忽略情緒將難以捍衛自己的界限(p118重點!)

情緒本身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應對情緒的方式
-〈10情緒教育從正視孩子的情緒開始〉P116

不是不想講,而是不知道怎麼講?
允許孩子有個「說也好,不說也好」的空間
-〈11如何面對孩子想說卻說不清楚的矛盾?〉

孩子是如何學習到社會規範的呢?(p129重點!)
他需要體認到所謂的「行為邊界」的概念,也就是人際之間的行為是有限制的—孩子必預理解「我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到他人」,進而意識到「在人我關係中,不能我行我素」以及「我該怎麼做,才是對你我都好的?」這樣的問題。
-〈12學習尊重,來自真實體會他人的情感〉p129

Part3有肯定的陪伴

《促發成長思維的兩個正向回饋原則》

我們知道,當一個人面對挑戰時若擁有成長思維,最具有持續向前、再接再厲的力量;那麼,怎麼樣的鼓勵、肯定或正向回應,最可以促發一個人的成長思維,而讓人「相信自己做得到」?
最好的回饋方式,就是透過提問的形式,讓當事人反思自己面對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些什麼事,主動做了些什麼;同時,將工作表現的比較焦點聚焦在自己身上,自己與自己比較,以在當事人面前呈現出一種成長的可能脈絡。原則如下:

(一)回饋的焦點在過程中投入或展現了些什麼。
(二)引導當事人自己與自己比較。

當一個人表現得很好,漸入佳境時,我們可以這麼回饋他:

    「你是否發現自己一次比一次進步,你是怎麼做到的呢?」
    「我很好奇,你做了些什麼,或用了什麼方法,幫助自己比上一次表現得更好呢?」
    「你是否發現自己有哪些特質或能力,幫助自己可以擁有如此好的表現?」
    「當你可以表現得這麼好,你會如何運用這一次的經驗,幫助自己面對下一次類似的挑戰?」
    「如果有人也遇到相同的挑戰,你會給他什麼建議,幫助他也能成功面對?」

相對的,當一個人遭遇挫敗,或者在工作或學業表現上退步了,我們仍然可以透過這兩項回饋原則促進成長思維。例如:

    「這次表現雖然不如預期,但之前你曾經有過好的表現,當時你是如何做到的?」
    「那些之前的成功表現,如何幫助你下一次再次面對類似困境?」
    「這次你還沒有達到預期的成果,那麼下一次再面對類似困境時,你將會做些什麼幫助自己呢?」
    「面對這次的困難,你做了好多努力,你是如何堅持下去而沒有放棄的呢?」
    「是什麼讓你在面對這次困難時,願意持續付出、堅持下去呢?」
……

「五步脫困法」(p144重點!)

運用not yet句型的五步脫困法
卡蘿‧杜維克於2014年的TED-Talk演講中提到,教師要善用not yet(還沒有)的句型來給與孩子評價與鼓勵。例如:如果學生在某門課的表現不及格,她會給學生的回饋是「你『還沒有』通過這門課」,因為,「還沒有」表示有通過的可能性。

這讓我想到「簡快身心積極療法」的創始人李中瑩老師在其著作中提到的「五步脫困法」,運用的就是「還沒有」的語言暗示技巧。當來訪者說:「我做不到某事」時,助人者可以逐步引導當事人改變其限制性的想法:

    第一步,困境:「我做不到某事。」
    第二步,改寫:「到現在為止,我還沒能做到某事。」
    第三步,因果:「因為過去我不懂得……,所以到現在為止,我還沒能做到某事。」
    第四步,假設:「當我學會……,我便能做到某事。」
    第五步,未來:「我要去學……,這使我能夠做到某事。」

從第一步到第五步,是否讓人感到逐漸有力量?心態改變了,力量就提升了,便有機會從困住自己的地方跳脫出來了
-〈13從不可能到可能,讓人「相信自己做得到」的正向回饋〉
文章出處:
http://blog.udn.com/heng711/109140706

不只肯定行為的結果,也肯定行為的過程
不只肯定行為本身,也肯定行為背後的意圖
賦予行為新的意義或價值,找到它們的正向功能
-〈14除了「喔!那很好啊!」之外,想給他人肯定時還能說些什麼?〉

與其不斷數落他人反覆出現的那些惱人的問題行為(負向聚焦),不如支持那些曾經出現過的合宜行為(正向聚焦)。
……
有效的正向回應,就純粹只是肯定就好,不需要加上任何數落、批判或說教。
-〈15別讓肯定破了功!停止翻舊帳)

「發生了什麼事?」
「你一定很難受吧!」
「那麼,你打算怎麼辦呢?」
「你是怎麼做到的?」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

時常表達這五句話,便能在陪伴孩子因應困境的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滿滿的愛與支持,而即使害怕與無力,也願意堅持下去。
-〈23五步驟,陪伴孩子長出因應挫敗的本事〉p217
文章出處:
http://blog.udn.com/heng711/124048280

 

你給不出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例如內在力量
-〈26是「放手」而不是「放生」,更不是「放棄」!〉p248

當我們在教養孩子或教育學生上遇到了瓶頸,正是提醒著我們回頭反思自己的生命經驗,帶著覺知改變。否則,我們永遠只會在理智線斷裂時,死守著無效的教養方式,同時一再抱怨:「現在的孩子很難教!」
-〈32為什麼,我總是受不了那些幼稚的孩子們?〉p291

降低標準,保留體力,路才走得遠
-〈33當照顧者沒心力善待自己時,該怎麼辦?〉p299

因此,每一次的情緒失控,都是你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因為,發生在你我身上的情緒感受——特別是那些反覆出現的,總是在提醒我們一些事情,當你聽得懂,就學到了,於是你提升了,你成長了!
-〈35覺察中反思,情緒總在提醒我們一些事情〉
文章出處:
http://blog.udn.com/heng711/12505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