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delf - 生活 | 2025-03-19 | 點閱數: 11

img陳志恆/圓神出版

有些印象特別深刻的篇章,在作者的blog上有完整全文。
在此直接引用,做為筆記。

--- 書語筆記 ---

《五步驟,陪伴孩子長出因應挫敗的本事》

雖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是「最好一件也別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
有可能嗎?大概很難。我常遇到很多焦急的父母,向我分享孩子在學校中遇到的困境,問我該怎麼辦?
「我該幫孩子去向學校老師溝通一下嗎?」
「我該幫孩子去跟欺負他的同學說一下嗎?」
「我該幫孩子安排去參加課候補強的課程嗎?」
「我是不是該勸我的孩子放棄這次機會好了?」
「如果讓孩子轉學是不是比較好?」

常常,家長們早已心有定見,只不過是想找人確認一下自己的做法而已。
--

比解決問題還重要的事情—因應問題

但是,我常會說,不要急著出手幫孩子解決問題。為什麼?

第一,你能確定你的解決方案是最好的嗎?有很多我們大人自以為能幫上孩子的方式,對孩子而言是越幫越忙。

第二,當你在最短時間內,幫助孩子剷除當前的困境,也同時移走了孩子從困境中學習的機會。

人遇到了困難,會設法去解決,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如果是解決不了的事情呢?我始終覺得,比起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因應問題」。所謂因應問題,就是知道當前的困境並非一時半刻能夠移除,但仍有勇氣去面對,並能與困境共處,最終能從中學習與成長,甚至超越困境。

換句話說,若能在不危害自己或他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在挫敗中學習與成長,這比起讓他一帆風順地長大,還要可貴。--

讓孩子感受到力量的陪伴

關鍵就在「陪伴」這兩個字——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對難題,只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非必要不過度干涉;背後的信念是:「相信孩子自有面對困難的能耐」。

舉個常見的例子,孩子回到家,板著一張臭臉,說:「班上同學不喜歡我!上課分組時,都不願意跟我同組……」。聽到這裡,你會怎麼做?

「孩子,別擔心,我會處理!」接著一通電話打去給導師說清楚、講明白;或者,第二天一早衝到學校去向同學興師問罪。你會這麼做嗎?小心,你可能正在幫倒忙,同時也剝奪了孩子自己面對困難與解決問題的機會了。

如果,你是靜下來,問問孩子:「怎麼啦?」「發生了什麼事?」「我想多了解一點」,然後,不帶評判,就只是聽聽孩子怎麼說,接著同理孩子的情緒:「我知道遇到這件事,你感到很難過,很委屈」;最後詢問孩子:「那麼,你覺得,怎麼辦才好呢?」聽聽孩子想要怎麼面對這個問題。那麼,這個過程本身,就已經發揮陪伴的最大功能——帶給孩子繼續面對問題的力量。
---

陪伴孩子因應挫敗的具體途徑

身為父母,請堅實地相信一件事:「孩子自有其面對問題的能耐」。因此,大人要做的,就是繼續給出支持,讓孩子感受到更多力量。具體而言,當孩子遇到困境時,家長可以透過以下途徑陪伴孩子更有力量地因應問題。具體而言,當孩子遇到困境時,家長可以透過以下途徑陪伴孩子更有力量地因應問題。

(一)傾聽孩子的處境—「發生了什麼事?」

當一個人在困境中奮力掙扎的人,是很希望被看到,被關心的。這時候,家長只要用溫和的口吻問道:「怎麼啦?」「發生什麼事了?」「可以多說一點嗎?」「我想要知道多一點,好嗎?」引導孩子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出來。但過程中,就只是聽,不評價,不說道理。記得,孩子最不需要聽到的,就是一道又一道「你該怎麼做」的建議。收起這些想幫孩子解決問題的意圖,就只是聽就好。

(二)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這一定很難受吧!」

聽了這麼多,當然不可能什麼都不回應。首先,也最迫切的,就是回應孩子在這個困境中的情緒感受,像是:「我知道,你一定很難受吧!」「心裡很委屈吧!你一定很希望同學能理解你。」「你已經很努力了,還是如此,充滿無力感吧!」「坐在班上一定感覺很煎熬吧!」就是用同理的態度去說出孩子的情緒感受,讓孩子感受到被充分理解,而建立起關係連結——「知道有人懂我」本身就能產生力量。

(三)問問孩子自己的解決方案—「那麼,你打算怎麼辦呢?」

接著,多問一句話:「怎麼辦呢?」「接下來,你會怎麼做呢?」也就是,讓孩子自己說說他們面對問題時的因應策略與想法。

只是,許多大人在聽了孩子的解決方案後,便劈頭大肆批評:「這樣行不通啦!」「難怪你會一直被困住」,接著滔滔不絕地說起各種自以為高明的方法,往往令孩子更感挫敗。

家長要做的,是理性地與孩子討論,他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中的利弊得失,該如何落實,怎麼做會更好。有時候,在這樣的討論下,會迸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四)肯定孩子因應問題的過程—「你是怎麼做到的?」

當然,孩子也可能雙手一攤,告訴你:「我不知道!」或者「問題不可能被解決的」。這時候,家長可別急著信心喊話。請帶著好奇,詢問孩子:「你是怎麼撐下來的?」「即使壓力這麼大,你仍然願意去面對,你是怎麼做到?」

我們開始將回應的焦點,放在孩子因應問題的「過程」中(有別於「結果」,也就是,問題是否被成功解決了?),那些「不簡單」與「難得」之處,目的是在讓孩子見證自己因應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傳達出一份信任:「我相信,你是做得到的!」。

這是在陪伴孩子因應挫敗時,最強大也最不容易做到的回應方式;但家長若願意透過一再地練習,便會發現,總有辦法給出孩子一些肯定:

    肯定孩子沒有放棄
    肯定孩子願意面對
    肯定孩子的求助行為
    肯定孩子的積極態度
    肯定孩子願意採取行動
    肯定孩子想要解決問題的企圖
    肯定孩子的體貼
    肯定孩子的投入心思

(五)感謝孩子的信任—「謝謝你願意告訴我。」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是句充滿魔力的話語。很多時候,孩子願意開口把心事告訴父母,代表著對父母的信任,否則,大可以自己悶著頭去面對困難就好。於是,我們需要去感謝孩子對我們的信任,讓孩子知道我們感到被在乎,覺得自己是重要的。

特別,面對那些常講「不知道」「沒差」「還好」或拒絕溝通的孩子時,要重啟連結與對話的途徑之一,就是當孩子願意多表達一點時(就算是說「不知道」也好),立刻回以「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句話,往往會讓孩子願意與我們分享得更多。
--
「發生了什麼事?」
「你一定很難受吧!」
「那麼,你打算怎麼辦呢?」
「你是怎麼做到的?」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

時常表達這五句話,便能在陪伴孩子因應困境的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滿滿的愛與支持,而即使害怕與無力,也願意堅持下去。
-〈23五步驟,陪伴孩子長出因應挫敗的本事〉p217
文章出處:
http://blog.udn.com/heng711/124048280

 

《透過自我對話覺察與反思》

所謂覺察,就是「明確地知道自己怎麼了?」。因此,在進行自我覺察時,我們通常會透過一系列的自我對話練習來增進覺察,而關於情緒的覺察,可以對自己提出以下五個問題:

(一)發生了什麼事?(對引發情緒的情境做客觀的事實描述)
(二)這件事引發了我哪些情緒感受?(用情緒形容詞說出自己的情緒感受)
(三)最強烈的情緒感受是那一個?(辨識出強度最大的情緒感受)
(四)最強的這份情緒感受是怎麼來的?(找出引發情緒感受的可能原因)
(五)這份情緒感受要提醒我什麼?(把力氣用在真正關鍵的地方)

如此自我對話的過程,就是在進行「反思」——反觀自身,思考自己情緒的來源。若繼續往內探究,還會發現與原生家庭的生活經驗或過往的某些重大事件息息相關。進而,我們得以理解情緒的意義與功能,確認是否把力氣用在對的地方,還可以做些什麼幫助自己面對當前的處境?
--
不加批判地允許情緒發生

覺察與反思,是為了中斷那些慣性的行為模式,當下一次面對類似情境時,用更有效的方式應對。但在這之前,還有一項重要的功夫,便是「允許」——允許自己可以情緒失控,允許自己可以無能為力,或者,允許自己就是搞砸了。

允許並不表示我們認同這麼做是對的,而是,既然情緒反應已經無可避免地發生了,自責也沒有用,那麼就如實地承認它的存在,不加批評。同時,我們也清楚知道,自己正在一次又一次的情緒經驗中,透過覺察與反思,增加情緒調控的能力,並能夠更有效地應對類似的情境。

因此,每一次的情緒失控,都是你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因為,發生在你我身上的情緒感受——特別是那些反覆出現的,總是在提醒我們一些事情,當你聽得懂,就學到了,於是你提升了,你成長了!
-〈35覺察中反思,情緒總在提醒我們一些事情〉
文章出處:
http://blog.udn.com/heng711/12505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