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兼好/時報出版
平安時期的法師隨手記下的心得,沒想像中的有意思。比起明清的小品,仍有些差距。
以過客之身,暫居於世上,等待老醜之年的必然到來,到底所圖為何呢?莊子有云,壽則多辱。所以至遲四十歲以前,就瞑目謝世,這是天大好事。
過了這個年紀,還沒有自慚形穢的覺悟,仍然熱衷於在眾人中拋頭露臉;等到了晚年,又溺愛子孫,奢望在有生之年悔他們功成名就,把心思一味地放在世俗的名利上,對人情物趣一無所知,這樣的人,想起來就覺可悲可厭。
-〈7段〉
心正且誠,不盲信其有,不妄譏其無。
-〈73段〉
不要用心於外物,最好的辦法,是一個人獨處。
了斷俗緣,讓此身清靜;澄清俗務,讓此心安寧,也還可以暫得此生之樂。
-〈75段〉
留下身後之財,是智者不為的事。積蓄不好的東西沒有意義,而好東西再捨不得也終不能帶走。
…凡想於身後留給某人的東西,最好在世的時候就給他。人除了日常必需品外,別的東西就不用再有了。
-〈140段〉
生老病死的推移,相比之下,有過之而無不及。四季尚有固定之順序,死期的先後,就完全不可預期了。死不是從前面迎來的,而是從後面追來的。人都知道不免一死,但不明白死亡的到來完全是意料不到的。這好比是海邊的沙灘,乍看之下很寬闊,但漲潮之際,瞬間就被海水淹沒。
-〈155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