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delf - 散文 | 2025-05-01 | 點閱數: 13

img程廷/時報出版

原民書寫是近來閱讀的主題之一。
作者寫其返鄉的日常,耕種、接水、打獵、生活的在支亞干(太魯閣族)部落,展現了與都市不同的樣貌。工作,金錢,人際,愛情……,共同的問題,在此有不同的解筶,應對的方式。

------

Biyi像是農業生活的具體象徵,是人與人、人與土地的連結。…
此外,家族的凝聚往往也在Biyi中不斷實踐,從建造時相互幫忙,到動土或完工後的Powda儀式,宰殺公雞或豬,獻給祖靈祈求平安,保佑農地上的族人工作順利,甚至是圍著火爐煮傳統食材,一起聊天喝酒,都加速個人參與這個家族地方的角色。
-〈Biyi彼憶〉

我始終懷念那段時光,烈日下認認真真地做事,黏膩的汗水和濕透的上衣是成就感的來源。原來用雙手完成一件事情這麼念人著迷,原來不僅是把一間工寮從山上搬到山腳下那麼單純,更是一門學習的課程和努力生活的印記。…
這些兩隻腳的動物是用Kari探來。Kari是說話、聊天的意思,中文念起來像咖哩,我們用很多的咖哩搭建一間工寮,我們用咖哩養工寮裡的雞鴨鵝。
-〈咖哩火雞〉

她強調:「種樹豆不怕找不到種子,不怕找不到人吃,不怕找不到人買。」Payi自信地說她每次去鄰近的鳳林鎮菜市場兜售農產品,總有很多平地人問她有樹司可以買嗎,我好奇問為什麼平地人也會吃樹豆,「我教他們的啊。」她咧著嘴大笑。…
「我教他們的啊。」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力量,務農初始曾經害怕僅種植傳統作物,到頭來只能賣給部落人而無法賺取更多利潤來養活自己,現在想想總覺得莞爾。樹豆在眾多太魯閣傳統作物中幸運地保留下來,即使沒有像小米一樣鬥下了許多傳說和神話故事,卻真實地持續生長在支亞干,持續揉和著這塊土地的季節週期中播種、長大、開花、結夾、成熟、採收、日曬、留種到分享,不斷重覆和擴大。
-〈Sungut樹豆〉

「竹子很有用呢,可以做竹筒飯、可以蓋房子‘可以編織、還能做掃把,土地就是這樣,它能給你的,要會去使用。」我好喜歡Rabay說這段話的口氣,帶一種無法形容的自信。
-〈不只要土地,要竹子,還要有人〉

Bhring是獵人的靈力,是人與祖靈交雜的風,彼此獨立卻又與他人接壤,兩個人的風一起捲動,相斥就把獵物吹走,交融則把獵物捲進竹簍裡。
Bhring是風也是靈力,當一個人的bhring和你氣味相投,倆人聚合,Bhring是強大的颶風,什麼獵物都能輕易捲進槍口下。但如果Bhring不合,上山都會有危險。我們的Bhring曾經那麼契合,那麼有默契,如今什麼原因搗亂我們的風。
-〈你那填滿Bhring的槍射向我〉

喜歡不就做出來的嗎?「做」是抽象也是具體的概念,做的本質是流汗,搭工寮、牽水管、爬山背獵物,身體五官在流汗的過程中被放大,那種文字和書本不曾給的體驗,像刀子在心中刻下凹槽。
-〈告白河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