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285
:::
windelf - 紀錄 | 2013-08-20 | 點閱數: 674

(上圖取自「世界公視大展精選」官網)
西班牙/ TV3 電視台/紀錄片 / 75 分鐘 Spain / TV3 / Documentary / 75’
導演:克西瑪‧丹諾里茨爾 Cosima Dannoritzer


本片有個精采的開頭,從印表機印出片名後隨即故障,結果送修後驚覺,維修的價格竟比換新機還要高昂。經過一番探索,竟是在晶片設計上已內建列印張數,導致機器本身良好,卻無法運作。至由此切入主題,在我們的生活事物中,有多少是壽命到期而淘汰,還是在設計之初便有不同的計畫。

敘事多線進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產業,來看待企業為了追求利益,如何操控產品設計。

美國加州利佛莫爾谷一間小鎮上的消防局,竟有顆亮了超過百年的老電燈泡,原來在燈泡發明之初,莫不追求其持久耐用。然而這也意味著不需維修更換,燈泡的銷售將大受影響,因此在二十世紀初,燈泡製造商聯合密商,擬定「太陽神計畫」,共同將燈泡的壽命從 2500 小時縮短到 1000 小時,因為如果消費者定期購買燈泡,對這些公司都有利。而未達該目標的公司,還會遭受重罰。這是企業首次藉由設計來達到「計畫性汰舊」!

而後在經濟大蕭條時期,亦有人重新提起,藉由為商品設立「產品使用期限」,達到強制更新、促進消費、提升經濟之效。雖然此建議未被採用,但這樣的構思卻藉由工業設計而隱藏在產品中。

APPLE 的 ipod 剛上市時,無法更換鋰電池,然而其壽命卻僅 18 個月,律師查閱內部文件,發現其原始設計不良,最藉由集體訴訟, APPLE 才提供更換電池的服務。然而類似的設計在其他商業產品中,卻隱而不顯。

片中提到「計畫性汰舊」這樣的概念,其實是建構在資源無限的基礎上,經濟可以一直成長下去,然而從整個地球生態圈來看,資源其實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如何能維持不斷的成長,這是經濟成長論的盲點。

尤其是現今的商品銷售不可只單純地考量製造成本,若將背後的隱藏成本計算進去,包含運輸、回收、丟棄等處理成本,則售價將高出原先的數十倍。

然而現今我們所製造的電子垃圾,卻大都運輸到第三世界,這其實是很不負責任的作法,將自身製造的垃圾,丟到他人家中。

於是「從搖籃到搖籃」( cradle to cradle )的概念自此而生。此概念源自地球本身生態並未產生垃圾,所有的事物均可循環利用,沒有資源被浪費。我們亦可藉由工業設計,使商品在回收之後可二度的利用,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

有人則是提出去成長化的概念:高成長的經濟,其實意味著過度的消費。而消費額與幸福感並非成正比,有時超過某個限度反倒顛倒過來,過度的消費反倒帶來心靈的空虛。而去成長化並不代表我們要退回去石器時代,而是藉由減量消費,使人們得以去追求物質以外的價值,好比知識、友情等等。

片尾引用甘地的話語:「這世界大到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求,這世界也小到無法滿足少數人的貪婪。」

也許我們應自省,究竟我們是自覺性的消費,還是不自知地掉入商業行銷的誘惑中。

延伸閱讀:
《從搖籃到搖籃 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
《「電燈泡的陰謀」觀後感》

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