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285
:::
windelf - 研習雜記 | 2013-08-20 | 點閱數: 666

盧蘇偉星期一早修剛剛結束,忽然就覺得四肢無力,中午就發燒了,護士說可能是流感,下午急忙快篩檢查,幸好不是。沒想到隔天狂拉肚子,請了代課再看一次醫生,這次成了急性腸胃炎。

然而星期三是學生期待己久的校外教學,不得以只好抱病上場。早上帶學生搭公車,在車上狂休息,幸好學生還算識相,表現 ok 。到潭雅神綠園道之後,騎單車來回 19km ,不算遠,但是第一次騎協力車,後頭還載了個學生,對生病中的我卻有點小累,然而想到下午的研習,學校請到的是盧蘇偉先生到校演講,不由得又有了精神參加。

知道盧老師,是從紀綠片《飛行少年》開始的,心想怎麼有人會如此用心對待這群「非正常行為」的孩子。沒想到這回有機會聽他本人現身說法,內容果然精采無比。其演講之生動活潑、毫無冷場,在歡笑之餘亦有令人省思之處。

其中有幾點值得討論省思,於是記錄於下,與大家分享。

《正向思考》
盧老師提到他父親留給他的一句話:「不管怎樣,臉都要朝向陽光!」(應該是這樣吧…)還分享了他生命歷程中的幾個案例,比如考 10 分的吃雞腿, 390 分的吃竹條,逗的大家笑到不停。
然而我覺得「正向思考」,真的是知易行難,當自己成了當事人,看到孩子的考試卷,錯在上堂課才重點提醒的地方,還是會很火大。後來想想,對象不同,作法也不同,行為偏差的孩子,

《行動力》
盧老師轉述到百大企業主,開始覺得台清交的學生,很難管、很難教、很難用、不耐操,只會問「為什麼?」,卻缺少了「行動力」。
其實我覺得,問「為什麼」沒什麼不好,重點是他是否有仔思考過提問的目的究竟是為何?是為了改善現況?還只是僅在推卸責任?而在提問後,有沒有進一步省思,可以「做什麼」、「怎麼做」,還是只是一味把問題推給他人。

《閱讀能力》
盧老師提到他們曾做過一個十年的追蹤研究,在小學前十名的學生,進入國中後,有一半未能繼續保持,並一路落後。究其原因,其差別就在於「閱讀的能力」,那半數保持優秀表現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大都有閱讀大量課外讀物的習慣;而之後未能繼續保持的孩子,則僅反覆練習測驗,復習教科書,卻較少閱讀課外讀物。
然而如何培養閱讀能力,盧老師說的很好,家長怎樣,孩子就怎樣,家長本身不以身作則,如何叫孩子信服並進而學習。家長總說我的孩子為什麼不看書,然而當我反問家長他都在幹嗎時?看看連續劇、跟朋友喝茶聊天、要不摸個八圈……,孩子自然有樣學樣。
這真是一語中的!每次都會遇到家長說,老師我的孩子都不讀書怎麼辦?關於這點,真的是要講給家長聽。

《生命是存摺 存什麼 提什麼》
生命是存摺,你現在存進什麼,將來就提出什麼。
孩子從九歲起,開始會問為什麼(個人以為應該是從高年級 11 歲開始,因為中年級導師缺超搶手,高年級導師缺超燙手),這時家長會有兩種反應,一是壓:反正你聽爸媽的就是了,問那麼多幹麼;二是配合他的成長,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因為孩子在成長改變,家長也需隨之成長改變。
如何變?盧老師說道:做少,管少,保護少。
我想這真的是現代父母的通病,尤其是現代人生的少,常易過度保護,每每在校門口常看見家長與小孩十八相送,要不幫忙開車門拿書包遞早餐,真的令人有些傻眼。
其實盧老師說道:最好的照顧,就是不要照顧;最好的保護,就是不要保護。
將責任還給孩子。孩子才能有所成長,而不致於發展幼齡化,反倒教養出尼特族、啃老族。

《潛能開發》
盧老師以為,智商來自對自我的認知(這點個人存疑)。
如何才能知道孩子適合做什麼?他的優勢在哪兒?其實這些都只有孩子自己最清楚。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一直問他:「你想做什麼?你想當什麼?你想要什麼?」
當然,他首先的回答一定是:「我不知道。」
不知道是正常的,因為他還沒找到,你就一直問一直問,問個上百次,也許答案依舊,但他己經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就開始往正確的路出發了,走的快慢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但我們能肯定的是他正走在成功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