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任教職的第一年,對班級經營懵懵懂懂,說有何理念實過於抽象,感謝那時某位資深教師無私分享其班級經營理念,並將之放到《班級教學計畫》中。而借用至今,間中歷經數次整理,幾乎每次重新接班就會改版一次,如今回頭一條一條檢視,有些話,不得不一吐為快。
1. 班級是另一個家庭,以鼓勵替代懲罰,用愛心取代苛責。
話說的好聽,但我要老實說,這只是個空泛的理念。班級是另一個家庭,但絕無法取代家庭的功用與影響,有的家庭自小打罵到大、有的則寵溺到不行,你說在這些家庭裡成長的孩子會有怎樣的個性及習慣?
教育哲學裡,人性的善惡始終無一定論,但在教育現場上,這些孩子受到家庭環境教育各方面的影響,到了高年級己逐漸產生其自我獨特的性格,甚或定型難以修改。老師所能做的,只是儘量引導甚或矯正,而其採用的方式絕對各有不同,而不是簡單的「以鼓勵替代懲罰,用愛心取代苛責」兩句話可以交待過去。有的孩子不重罰他鐵定死不誨改、有的輕輕念個幾句就哭的稀哩嘩啦,好似受了天大的委屈、有的稍為提醒他便誠懇慌恐地改過……,然而也有一些孩子的表現會讓你以為天使下凡來著,恨不得將他複製個二三十個,全班都是這樣的學生。
回到現實教學現場,如果鼓勵有效,我絕對會以之替代懲罰(註:請詳見《何謂懲罰》),然而對某些孩子不得不的「苛責怒罵」,其實是因為我真的是用愛心在對待你啊。哪天你怎麼做,老師都不聞不問時,我想你才需要好好留意。
2. 賞識每一個孩子,關心每一個孩子,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
這話說來簡單,但做來很難,重點就在於如何作到「每一個」!
孔子早就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撇開那些一看就讓你想哄哄抱抱、讚不絕口的孩子說,首先你要有一雙犀利的眼神,能從一堆砂礫中,找到那一顆小小的珍珠。甚或學會資源再生的技術,才能從看似垃圾的事物中提取出黃金。
但是我相信,小珍珠培養久了也會變成大珍珠;就像沙漠底下的石油,孩子的某些特質專長不是沒被發現,而是尚未找到正確的路。我們會一直陪伴他協助他引導他,找出那條屬於自己的路。
當然我也要很現實的說,老師再努力頂多也只能陪他兩年,家長您的工作才是最艱鉅重要的。畢竟你才是陪伴他一輩子的親人。
然而請瞭解,賞識不是一味地覺得我的孩子最好最棒最乖巧聽話懂事 。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形,及與同儕相處情形,絕對與您在家中所觀察的有所不同。請用心傾聽孩子的想法,以平和的態度與老師溝通,瞭解孩子的各個面貌,從而協助孩子自我成長,而非一味縱容溺愛。
也請家長您在孩子有所表現時,適時給予肯定與鼓勵,建立其自信。如此孩子才能正視自身之不足,並努力追尋自身之長處。
3. 鼓勵孩子勇於表現自我、挖掘個人特色。
原先在教育理念中的第四點應是「找到自信」,然而寫著寫著,重新整理思緒之中,赫然覺得,其實在引導孩子發揮潛能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建立其自信。當孩子瞭解自身,挖掘個人特色,從而表現自我,不正是在發揮其潛能嗎?一個人愈瞭解自己,就愈有自信。故本理念其實大部分的想法均己紀錄於《教育理念3-發揮潛能》之中,請參照之。
4. 讓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規律作息。
有些習慣是一致的,如飯前洗手、飯後刷牙、打掃技巧等……。有些則仍有討論的空間。如倒底要不要讓孩子午睡?要不要安排打菜人員?諸如此類的生活習慣,其實不可一概而論,故我將「養成規律作息」給消去了。
而針對孩子的各別差異,教師只能盡力而為,如果家長您有特殊要求,在能力範圍內我們自當盡力協助。但也請給孩子學會生活自理、自我負責的空間。不要凡事都幫他打理好一切,反倒讓他喪失學習的機會。
5. 提升孩子自理能力與責任感。
我們常說伴隨個人自由而來的,便是應負起該承擔的責任。我常對孩子說,你想下課、你想打球、你不想午休、你不想訂正三遍……。可以!只要你有能力達到你該完成的目標,將份內的工作做好。老師對你絕不會有過多的要求。但若你無法做到,那對不起,一切都沒得談,請照我的規矩來。依老師的規矩不代表就一定可以達到目標,但至少你盡到你該盡的力,我也做到自身教師工作上的職責。
而對家長而言,上頭那句話則要反過來看:請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與選擇的空間,他才有機會學習承擔原屬於他自己的責任。常看到家長幫孩子將書包拿到教室、家中水果總是切好片的,你要孩子如何學會自理?各種才藝學習行程滿檔,但哪樣是孩子自己主動要求學習的呢?你又怎能期望他自主學習?
適時適度的放手,才能帶給孩子更開闊的世界。
6. 幫助孩子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進而促進班級和諧。
人際關係的處理,是一生的學習課題,連你我都無法做到盡善盡美,又如何能要求孩子做到人見人愛。承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各自獨特的個性,接納並包容他人與己相異之處,與之和平共處,我想這是孩子需要學習的課題,其重要性甚至遠大於課業學習。
若是同儕能相互激勵打氣,彼此支援扶持,對於孩子的學習絕對是1+1大於2的效果。更何況現今是個團隊合作的時代,個人單打獨鬥極難成事,空自有高超的才華技藝,若無他人的協助支援,想要有所表現亦難。
然而如何幫助,這個說來簡單,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兩人不合,不是叫過來講個幾句道理然後雙方手牽手抱一下,爾後相親相愛甜甜蜜蜜終老一生天下太平。連童話故事(史瑞克)都不這麼演了。
你會看到這節下課孩子們為了某個你難以理解的原因而起爭執,雙方都覺得自己有理,都覺得對方對不起自己,好不容易講到雙方和解,知道對方在乎的點是什麼,又該如何處理應對,正打算喘一口氣,隔一節下課同樣的問題再度發生,然後同樣的道理同樣的處理又要重頭再來一次。
孩子需要不斷地藉由這個過程學習與他人相處的方式,有的人一點就通,有的人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更有的人可能要花上一輩子……。這時希望家長您可以關心,但不要輕易介入,給孩子磨合調整的練習。除非嚴重影響身體財物亦或心情感受,不然請多傾聽,多建言,但別直接插手。
尤其是心情感受,這點十分抽象,有的孩子同學講他幾句就覺得大家都不喜歡他,排擠他,家長怒氣沖沖來校理論,而後的結果是沒人想跟那個孩子玩。這兒不是請孩子一味忍氣吞聲,只是想說明心情感受的複雜度,怎樣叫抗壓性低、挫折忍受力差?怎樣是言語過份,甚或關係霸凌?請家長傾聽孩子的感受,再私下與老師聯絡討論,彼此觀察一段時間再做定論。但請記得,別直接插手。
至於「班級和諧」,我覺得高年級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與個性,和誰聊的起來,和誰話不投機……,這是他該清楚明瞭的,也是認識自我的一部分,故我不追求「班級和諧」,那只是假象。就如同現實社會中,各種聲音意見吵雜,然而正如伏爾泰所言:「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註1),我們應教導孩子學會尊重與包容。
7. 建立緊密的親師關係,共同為孩子編造快樂學習環境。
請善用聯絡本、電話與教師聯絡,但也請理解每個老師有各自的風格特色,就像老師要去因應孩子不同的特質進行教學,孩子也應試著去適應各個老師的教學風格。
而家長亦然,你對孩子有所期望,我也有,但我們彼此的期望甚至與孩子本身的想法之間必定會有落差。可以配合的我會儘量做到,但某些關係到教育理念的要求(ex:《加深加廣&私校考試》、《何謂懲罰》……),那麼很抱歉,我絕對堅持己見,若無法接受,我想轉學是您最好的選擇。
我得承認我是個很大而化之的人,對於某些細節上的要求或許不是那麼仔細,這並非偷懶怠工,而是我真的覺得那不是那麼重要。但我自認在大方向上(我自認為重要的地方),我會有所堅持並盡力完成,那就是對孩子態度的要求。態度對了,習慣自會跟著修改,不論工作或學習的效率自會提升。
後記
不曉得為何這篇寫到後來有些語無倫次,甚至有些激動,也許是寫時想起過往的某些事件吧。或許經過下次的深思後,這些理念又會有所變動,但不論如何,我想為孩子努力的信念是永遠不變的。
註1:這句話似乎不是伏爾泰講的,網路上一堆討論串可供參閱,這兒僅借用其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