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delf - 教學札記 | 2013-09-08 | 點閱數: 1850

今天看到這篇【安全上學去—給大家的小學入學須知】,初閱的第一印象是,好棒的孩子,好棒的文章。

協助發表的媽媽開頭還特地說明小作者支付許多代價方才瞭解學校教育的應然與實然,卻又很不政治正確地將這些校園裡的隱藏知識寫下來。

「問他擔不擔心老師看到?這難免刺激一個大人的心臟…」

說真的,我的心臟真的被嚇到了!

原先只覺得這小孩寫的真是貼切,尤其是【搞定人際關係】和【危險的小團體】這兩點,看完不禁擊節歎賞。

身 為高年級導師,覺得最難處理最討厭遇到卻又難以避免的,就是這兩件事了。老師不斷地耳提面命,但總是有人身陷其中,為此困擾不己而無法脫身。而一旦發生這 樣的問題,老師的介入常常帶來了反效果,處理也不是,不處理也不是。每次常為此困擾不己。於是當我看到下面這段話,真的很想分享給班上的孩子……。

「在學校裡,千萬千萬千萬不要加入任何的小團體!!!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東西,不想惹麻煩事就要盡量避免。」

「班上有一個你討厭的人,你可以討厭他、功課不借他抄、玩具不借他玩…但是不要叫別人不跟他玩,或是答應別人不跟他玩。光是這樣就已經足以讓你惹上麻煩了。」

然而令我心跳停止的卻是接下來這段【被欺負?無解!】

「三年級在逢甲國小,莫名其妙被學長搧了一巴掌,老師竟接受那兩人的理由『打蚊子』,經過我媽媽的努力和堅持,學校只叫他們寫「悔過書」…這種東西有什麼用!」

一個熟悉的名稱映入眼中,難不成台灣有兩個小學都叫「逢甲」?

細 細回想了一下,天啊!我教過這孩子呢!那時我正好接訓導,學生的大小事大都會經過我這兒,怎麼這事我一點印象也沒呢?回去查了查自己那時的教師日誌,除了 記錄了那時行政的一堆鳥事,也沒看到相關的事件記錄。再和那時的同事努力地回想了一下,應該是教師自個兒處理的吧……。

然而看到「學校只叫他們寫『悔過書』…這種東西有什麼用!」還是心裡感到一陣不安。是不是我沒把它當做一回事而疏漏未記呢?或許我們自以為的小事,從孩子的眼裡看來卻不是這麼回事。

我們常在意孩子的課業學習成果如何,但對孩子而言,他或許不記得三年級考試成績的好壞,然而對於那時老師對生活瑣事(我們自以為……)的處理,他卻如此在意,記憶猶新,甚至於筆書記錄分享。

一念及此,不禁感到汗涔涔而淚潸潸。

忽地想起開學前的星期日,去中教大參加教師研習,教授分享了一個退休校長的故事,他退休後閒來無事上GOOGLE蒐 尋自己的名字,排名第一的竟是一個大學生的網誌,裡頭寫著他最懷念國小時的校長,因為校長每個學期末會將所有學生的作文收回批閱,擇優蓋上「好棒」的章。 當他五年級開學時,校長在台上說這學期他看到一位學生作文寫的極好,忍不住多蓋了一次「好棒」,他心想是哪個同學這麼厲害,沒想到回教室一翻開自己的作文 本,那個人竟然是自己!從此他更用心於寫作。爾後每當有外賓來臨,路過他們班,校長總會大聲向客人介紹他「是我們學校的小作家」,他於是更加熱中寫作。現 在才會進入某國立大學中文系就讀。可惜那位校長隔年就調走了,他想等到自己真的成為一位作家後,再去找校長致謝……。

至此話題一轉,提及他最討厭的就是新來的校長XXX,沒事一直在修東西,還把前校長的烏龜給養死了,真是OOXX……。或許我們覺得這都是芝麻小事,但他卻耿耿於懷至今。

故 事到這兒告一段落。其中情節因記憶或有所出入,暫不論其真假(我對教授的話語向來抱持幾分懷疑),其意在於教師的一言一行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長久深遠的,且 常發於細節小處上。做的好,孩子銘記於心;做的不好,孩子更是銘記於心,還給你連名帶姓寫出來公諸於世。對照此文,更令我有深刻之感受。

之前每當需介紹自我職業時,我常以「服務業」帶過,對比以前大眾對老師的態度,感覺現在的教師更像是在服務家長、服務學生。自嘲之餘,不免也會想到一個問題,既是服務業,那麼有「售後服務」嗎?有「保固」嗎?

前陣子教育部行文教師,晚上十點前不得拒接家長電話。其實半夜一點多的我也接過。反正不論好壞二年一過,大家總會分手說BYE-BYE,換人接手。然而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就沒了嗎?不,它一直存在,甚至會沉澱發酵,究竟之後是釀成一壺好酒,亦或發酸發臭?這其中有無我的身影施力?每次想到這兒,總覺得教師不是那麼好當的。

東西不好,壞了可換,甚至直接買新的了事,也許功能更多更方便好用。然而孩子教壞了卻無法重來,只能事後補救。這可就難了,常常花費數倍於當初的氣力精神,卻成效甚微。每思及至此,不禁戒愖恐懼了起來。

而究竟孩子是怎麼看待我們相處的這兩年時光呢?

每 次帶畢業班,送出畢業成績後,總會請孩子寫下給老師的建議,反正沒幾天就畢業了,大家各奔東西,想必有些話直說無妨。每次收回仔細閱讀,總是會有新的體會 與發現,孩子所在乎的事物與我所預期的總有點不同。那麼再隔一年、兩年、十年呢?他們是否會對這兩年的時光有不同的感受與體會呢?

再扯遠點,如何評斷教師教學的好壞?看孩子當下的表現,還是一年二年十年後的成就。而這中間的變數太多了,或許也不差我一個,或許我正扮演一個關鍵的角色,誰知道呢?

慶 幸有臉書的出現,讓我找到第一屆的畢業生,看著他們正進入青春無敵的大學時代,忽然想到《侏羅紀公園》裡的經典台詞:「生命自會找到出路。」別把自己看的 太高,也別看輕自己,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教師應是協助引導孩子,踏上自我追尋的道路。至於路在哪兒,該怎麼走,那就是孩子一生的功課了。我們又何嘗不是 如此,人生的道路只是自己最清楚。沒有誰要為誰負責,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負責。

Title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