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delf - 散文 | 2014-12-13 | 點閱數: 761

作者:大江健三郎/時報

好問題!弄清楚孩子上學的目的,才知道我們該教給他們什麼樣的東西。
大江健三郎的文字精簡有力,直扣問題核心,故直接摘錄文中內文如下:
 

Chapter1: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我們活在這世上,活在人群之中,上學就是為了學習這樣的語言,為了把這語言變成自己的東西,所以才到學校來的嗎?
不僅是國語、理科、數學、就連體育,也都是為了了解這樣的語言所必須學習的東西。
獨自一個人,並不能了解、替代這樣的經驗,所以,我們必須到學校來,大家一起讀書、一起遊戲……。
---------
對光而言,音樂是為了確認自己內心深處的豐富寶藏,並且傳遞給他人讓自己和社會有所連結的最有效語言。它雖然萌發於家庭生活中,但是卻是光在上學之後形成。
不管是國語也好,理科或數學,體育或是音樂也罷,這些語言都是為了充分了解自己,與其他連繫,外語也一樣。
為了學習這些東西,我想不管在任何時代,這世界上的孩子們,都應該要去上學。
 

Chapter2:人為什麼要活著

人為什麼要活著呢?「為什麼」這個字,包括了「用怎樣的方法」以及「為何」兩種意思。孩提的時代的我,心裡頭打算這兩個意思都問。當然,決定正確的意思之後,再來詢問才是最正確的問話方式。
人為什麼要活著呢?
我用以下的回答來代替冗長的談話,我所想到的答案是閱讀夏目漱石的「心」不知第幾次時所發現的東西。雖然有點岔題,不過,如果你認為這是一本好書的話,就請每隔一段時間重新溫讀一次吧!每次,都用不同的色鉛筆畫線加注,這對自己很有幫助。
剛才說到「心」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是小說中這位被叫做「老師」的人,他對年輕人說的一段話。
「請好好記住,我是用這種風格活著。」我想漱石就像是在「自己的樹下」侃侃而談,才寫出了這本小說。
在「心」這本書裡,有一段話非常感動我:「當我的鼓動停止時,如果有一個新的生命在你的胸中停駐,我就很滿足了。」
我也是一邊寫著文章,一邊夢想著自己死後,還能繼續在年輕人的胸臆間,以新生命的形態繼續活下去。

 

Chapter3:想要變成怎樣的人?

對自己所發問的問題,先想想會得到怎樣的回答,要是沒有想過就說出來,或是在發問後別人回答前,自己沒想過,也一樣……都不是一件好事。
然而面對這個問題,我不是去想像自已將成為什麼職業的人,而是想要成為具有怎樣的胸襟和態度。

每個人在小時候或是人生各個階段裡,都會將幾個偶像視為成長目標,銘刻在心中。檢討自己每日的生活,就會了解到不論是誰,想要完全變某一個人,是不可能完全成功的。不過,如果繼續努力朝著「像那個人一樣」的方向前進,多多少少可以接近他那般的境界。
所以,我在孩提時代,就對人的做事方式、態度印象深刻。下定決心像他一樣,也是件好事。
那吸引我的東西,稱之為人格或者是人品都可以。小孩子會以小孩子的方式,找出這種蘊藏在人內部的東西。而我感覺到自己在小時候看人的方法是正確的。我也有犯錯的時候,那是被大人的話所影響,認為那個人不好,現在想想真是羞愧的想收回來。當大人說這個人真偉大的時候,卻沒有被左右,當我自己心裡會這麼想的時候,常常就會找到正確的方向了。

 

Chapter4:抄寫

記錯比不記得更可惡。並且,我對於能把書上的文章牢牢記住,並幽默地引用在日常會話中的人十分佩服。

 

Chapter5:小孩子的戰鬥方式

每次在發問的時候,首先要先想好自己到底要問什麼,發問的這段期間,最好自己也試著回答。

 

Chapter6:新加坡的橡皮球

保守與進步,當某個國家或是社會切合現狀地繼續存在或是運作,然後以適合的方式生存下去,就連將來也是被設定為現狀自然延伸出未來的藍圖,不想改變現在存在方式。遵循現在在國家、社會上有勢者所思考的方向,來決定自己的態度。看重上層所教導的事情,不加思索地去執行,也希望可以依樣畫葫蘆繼續傳承下去。
以這樣方式生存的人們,我想可以稱之為「保守」。當然,「保守」的想法、生存方式,實際展現方法也有很多種。在被認為是「保守」的人們當中,有我非常喜歡的人,也有許多我認為讓人傷腦筋的傢伙。
而我特別想說的是:小孩子一開始都是「保守」的。孩子是個剛誕生在世上的新生命,對新事物非常敏感,說什麼小孩子「保守」或許會讓人覺得很奇怪。可是,小嬰對於可以接納融入自已的環境,感到非常心滿意足,而他們也要大人給予關照,這不也就是保守的表現嗎?
所以,要等到他們想要重新檢視自己所處的狀態,從大人的保護中一點一滴地脫離,開始自立的時候,小孩子才不再像嬰兒,而漸漸「進步」了。
先將自己原先對於生長的國家或社會的想法擱在一旁,接受另一種,或者是自己再創造的想法,從自己身邊開始,一點一點地改變,小孩子也就這樣逐漸長大成人。

 

Chapter7:某間中學的課

柳田國男把「模仿老師所教導的事物,照本宣科的方式做出來」稱做是「學」,等到自己可以活用了,就稱之為「覺」,像腳踏車的騎法就是。然後,不用別人教,自已也可以做判斷的時候稱為「悟」,他說做事不僅要從學到覺,最好還能做到悟的境界。

Chapter8:我的讀書方法
孩提時代,我對於自己還不太能理解的書,會先把某天應該要看一看的作者、書名寫在筆記本上。再註記為什麼現在會覺得總有一天要讀,自已覺得有趣的地方,以及按那個年紀自已所能理解的範圍把原因寫下來。
過幾年,實際再讀此書,確定它跟自己所想一樣是本好書時,就會十分快樂。棒球上有個術語叫Just meet,書和閱讀的自己也有所謂的Just meet的時候。閱讀的能力,在成長期、和年紀有很大的關係。與為這本書所做的閱讀準備,甚至再加上截至目前的生活經驗,才創造得出這個Just meet。
親愛的孩子們,為了和某本書Just meet,請你們不要急就章地閱讀。要是某天遇到某本自已不知導為什麼卻眼睛為之一亮的書,而覺得這本書不錯的話,請不要忘記,在某一天把目光轉向這本書,預備進入打擊區。
---------
我想對大家說的是,從小開始為自己而讀書,是可以不間斷地持續一輩子。我想說的是在孩提時代,想過「好,我就這麼活下去」然後開始以自己方式生活的人,也將會一生持續下去。若還有什麼要補充的話,就是請大家記得要適時地修正,讓自己往更好的方向走去。
---------
小時候我常常想,自已長大之後,應該會變成和現在的自己非常不一樣的人吧!這是因為在小時候的我眼裡,每個大人都有大人的樣子,看起來和小孩子是完全不一樣的人。
可是,我現在變成大人了,或者說,已經到了可以稱之為老人的年紀了。如今我已經非常明白,大人和小孩其實都是接續著、連結著。
而且更要緊的是如果覺得自己生存的方式錯了的話,不要因此就想去死,生存的方式是可以改變的。
不過,基本上對一般人來說,不妨這麼想:從孩提時代到變成老年人的這段時間,自己心裡的那個「人」是一直連接著、持續著。而我們自已心裡的「人」不僅和日本人,也和全人類的歷史連接著。
所謂的未來,就是大家長大以後都能和現在心裡的「人」繼續維繫著堅持下去。也就是和未來的日本人、未來的人類連接著。
各位親愛的孩子,請你們一定要好好善待自己心裡的那個「人」。這是我最想要對大家說的一句話。

 

Chapter9:炸彈

講日本侵略史道歉的事

 

Chapter10:對謠言的抵抗力謠言和事實沒有關係,而是以惡意和輕薄的態度作為運動能量。
……

Chapter11:沒有無法挽回的事情

大人自殺和孩子自殺的不同之處,就是活著的人絕對沒有辦法理解孩子為什麼要自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對小孩子來說:絕對沒有無法挽回的事情。
我如此相信著。我這麼說,不是牽強地相信,也是不對著大家說裝樣子。是很自然地就這麼信仰著。能用功就用功,就算繼續工作也能學習,從經驗和優秀的朋友身上學習,轉變成自己的能力,我是從這些智慧中得到了體悟。就算是我被帶到生活艱困得難以相信的孩子前面,世界上有很多這樣的孩子。請想像一下在非洲罹患愛滋病的貧窮小孩,當這些孩子說:
已經沒有辦法挽回了!
也許那一瞬間我會手足無措,但是,我還是會想以沙啞的聲音回答他們:不,沒有這一回事!

 

Chapter12:請再等上一段時間

對青少年來說「等待一段時間的力量」非常重要。在等待的期間裡,有時問題會自然解開、會自然解決。
等待一段時間,重新檢視自己所處的狀態;立定清晰堅定的信念。
等待一段時間,一步一步的學習,一點一點地改變,自己再創造。
等待一段時間,放大時間、空間尺度,沒有什麼不可挽回的事情。
等待一段時間,再次蘊生正面迎接挑戰的精神,不斷體驗與學習。


整段極為動人,無法加以節錄,一定要看完全文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