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285
:::
windelf - 逢甲記事 | 2015-03-30 | 點閱數: 715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長久以來,我國家長和學生都是被動地接受國家所提供的教育,造成了公立學校的專佔獨賣,且被歸咎為教育品質低落的主要原因。故英美自 1980 年代起的教育改革中,強調重新調整教育組織的架構,認為家長參與並引入競爭是促進學校教育革新的關鍵力量。而家長教育選擇權( school choice )成為當時熱門教育議題(吳清山, 1995 )。

隨著時代變遷,在教育鬆綁的教育理念下,家長教育選擇權在國內亦越來越受到重視,甚至明定「教育基本法」保障其權利。在這樣的改革浪潮下,民間教改人士所籌辦的實驗性中小學、體制內的公辦民營學校、以及學區劃分的修正與開放……,均使得家長為孩子安排就讀學校時,得以有不同的選擇。吳清山( 1999 )指出隨著教育市場自由化、家長自主意識的抬頭,家長教育選擇權的概念逐漸被家長所認同。了解家長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顯示,自 1980 年出生人數從 41 萬降至 2000 年 28.2 萬人, 2009年更已降至 19.8 萬人(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處, 2010 ),少子化趨勢使得國內學齡兒童人數遽降。研究者所任職的台中市逢甲國小,位處大坑山區,學校創校有 56 年歷史,在全盛時期學生人數多達三、四百人,但由於受到少子化的衝擊及環境的改變,以致學生人數亦逐漸萎縮。

為增加學生人數,於民國八十三年報准實施「自由學區計劃」,學校招生不受學區限制,只要設籍台中市即可就讀,課程與一般公立小學相同。實施後學生人數增由八十三年的 36 人,逐年增加到今年( 2011 )的 92 人,而今全校學生均來至舊學區以外。了解逢甲國小家長學校選擇行為,提供學校在經營上的參考,這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面對少子化的趨勢,台灣許多公立中小學面臨供過於求的競爭壓力,未來學生人數過少的國中小廢併校勢所難免(張憲庭, 2005 )。而改制為「自由學區」後的逢甲國小卻受到諸多家長的青睞,在學學生數不減反增。若能了解逢甲國小家長之學校選擇行為,相信對未來的學校經營及學生招募,必有所助益,這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在了解台中市自由學區學生家長,選擇學校的動機、考慮因素、決定歷程、資訊來源、滿意度,其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自由學區學生家長對教育選擇權的認知與期待。
(二)分析自由學區學生家長選擇就讀的動機與選擇學校的考慮因素。
(三)瞭解自由學區學生家長獲得學校資訊方法與決定的歷程。
(四)分析自由學區學生家長教育選擇後的滿意度。

三、研究問題

(一)自由學區學生家長對教育選擇權的認知與期待:
1. 家長對教育選擇權的意涵了解如何?
2. 家長對教育選擇權的內容有何看法與期待?

(二)自由學區學生家長教育選擇的動機與考慮因素:
1.家長選擇自由學區的動機為何?
2.家長選擇學校考慮的因素有那些?

(三)自由學區學生家長獲得學校資訊方法與作決定的歷程:
1.家長教育選擇的資訊來源為何?
2.家長進行教育選擇時如何做決定?

(四)自由學區學生家長選擇學校後家長的滿意度:
1.選擇學校後家長滿意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