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delf - 逢甲記事 | 2015-04-01 | 點閱數: 719

本章是依據本研究目的與問題,參閱相關文獻後,採質性研究方法探討自由學區家長學校選擇行為。為了深入了解其內在動機與考量因素等決策過程,研究者採取半結構訪談法,以保持研究過程的彈性。
以下分別說明本研究所採用之研究取向、研究工具、研究參與者、實施程序、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的信度。

一、研究取向

經由文獻分析後可得知國內有關「家長教育選擇權」的研究,大多是以整個縣市為研究範圍的調查研究,此方式可以對國內家長學校選擇權的現況,有一摡括性的了解。然而家長在選擇時所考量的因素,通常僅能就問卷所設計的問題來回答,而其背後的動機或想法,則無法進一步的加以探究及解釋。故本研究在針對「自由學區」的家長,其學校選擇行為的研究方式,採用半結構訪談法,以深入了解家長在選擇學校時背後的動機、考量的因素及資訊來源。

二、研究參與者

台中市目前採用自由學區入學制的學校僅逢甲國小,自1994年實施自今,人數由36人增至92人(100學年度入學人數),故本研究採立意取樣,選擇數位家長為研究參與者,為使其具有代表性,本研究參與者的選擇原則如下:
(一)    為確保家長能暢所欲言,因此選擇已畢業之學生家長。
(二)    為讓研究者能對研究參與者的背景有所了解,因此在取樣上,優先選取研究者已有初步認識的對象。
最後限於研究時間,研究者僅選擇98學年度畢業生家長共三位,進行訪談。受訪的三位家長多樂意接受這樣的訪談。茲將受訪家長的相關背景資料統計分析如下:
(一)    受訪的三位家長都是學童的母親,其中一名從事會計業,二名在家族的中小企業中工作。
(二)    受訪家長有二位學歷為四技,一位是大專。
(三)    家庭經濟狀況屬於中上,多數家庭月收入都在六萬元以上。
(四)    家庭子女數均為二人,家長 A有二個孩子,老大就讀學區內學校,老二選擇自由學區;家長B二個孩子則是從一年級就選擇自由學區;家長C老大則是小一才轉進來。

三、實施程序

本研究先依照文獻內容分析,擬定訪談大綱。訪談時未強制依大綱題次問答,並避免過度引導。每位訪談時間均在一小時至一個半小時之間。訪談過程中全程錄音,並於當天完成逐字稿紀綠,並進行資料分析與編碼,且加以分類。最後再根據訪談大綱,逐項分析受訪者意見,形成重要概念,予以分析討論。

四、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研究者於每次訪談後,均將訪談紀錄及錄音檔進行整理,並標明受訪者之標號、時間、地點等,再予以建檔。其資料編碼方式如下。
訪問者以「T」為代號,受訪的家長依序以 A、B、C為代號。其後接阿拉伯數字,代表逐字稿頁碼,再依訪談大綱的題目編號歸類為Q幾-幾,後面的二碼阿拉伯數字,則為訪談者與受訪者對話的段落編碼,依題問順序由 01 往後繼續編碼至該問題結束為止。試舉一例如下:

我聽說勤益那裡的老師,很多小朋友都讀逢甲。(C1Q3-3/14-15)

在編碼示例中,C1表示C家長訪談逐字稿第1頁,Q3-3表示訪談大綱第3題的第3個子項目,斜線後數字14-15表示訪談內容第14行至第15行之敘述。

五、研究可信度

本研究在資料檢核上,主要以訪談過程之檢核為主,亦即當受訪者談論某一概念時,研究者會隨時以發問以及做小结的方法,以確認對方說話的內容,並隨時可以補充或澄清,藉此程序以提高訪談資料的可信度。並於訪談後,立即將錄音檔轉譯為文字稿,並對於研究對象的態度表情等非口語資料,加以描述,以利於掌握真實的意義。並經常提醒自己,保持公正客觀的態度,以提高研究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