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285
:::
windelf - 教學札記 | 2015-05-18 | 點閱數: 652

前些日子在 fb 社團中看到這篇貼圖,發文者很痛心地寫著,她很心疼這樣的孩子,問說該如何處理?當下我是這麼回應地:
---------
個人如果批改作業時看到這樣的句子,第一個反應是先找孩子過來聊聊,這是他的個人經驗,還是想像。
如果是個人經驗,我會通知輔導室,並考量我和家長的關係如何,是否需告知家長(通常國語習作會請家長簽名,家長也有可能看到)。
若是想像,我會讚美他的創意(如以後可往八點檔鄉土劇編劇發展)。但國語造句儘量以正向的句子為例。並徵詢他的同意,可否 po 網分享,讓大家笑笑。
但像這樣只是張圖,沒有說明來龍去脈,無從推論事實真相,實在沒有評論的意義。

---------
而後頭的回應極有趣,有人回應我們的社會病了,有人感到難過,還有人問說這樣的貼圖有經過當事人的同意嗎?會不會造成二度的傷害,接著有人質疑圖片的真實性……。接著發文者出面澄清她也只是個轉貼圖而已,隨後不久,整個討論串就被刪文了。

當下我有些錯愕,本以為是值得討論的議題,怎麼就不見了?後來想想,其實原先發文者是為了取暖為了尋求認可為了發洩不滿,這才上網發文。然而輿論的走向卻是難以捉摸的,取暖的被噓、尋求認可的被吐槽、發洩不滿的反被打臉……。你永遠不知道眾人的反應會是如何,更別提若有人別有用心的暗中引導,樓歪了還好,最怕療傷不成反而中刀更深。

所以說網路發言真的是門學問,發言前還是三思的好。

題外話:刪文當下有感,卻忘了截圖以茲為証,不料過了數日,同一張貼圖出現在另一個社群中,大家的反應卻大不相同,純粹把它當笑話看待,博眾一笑。想想兩個社群不同的反應,也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