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取自「世界公視大展精選」官網)
丹麥 / DR 電視台 / 紀錄片 / 59 分鐘 Denmark / DR / Documentary / 59'
導演 Director / 雅克伯‧克哈格朗 Jacob Kragelund
當我們聽聞兒女遭逢車禍意外,醫療團隊判定幾無救回的機會,並詢問是否同意捐贈良好器官……。這時的我們是否有無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呢?
片中的父母選擇接受醫生的判斷,並因此更改醫療的方式,然而事情卻朝著出人意料的方向轉變,原先被認定極可能腦死的女兒,逐漸有了甦醒的跡象……。這時父母開始質疑起當初醫生的診斷是否因此延誤了治療。醫療過程究竟有無缺失,成了本片探討的主題。
導演事後訪談了主冶醫生,以及另一位神經科權威,兩人對於病情有不同的解讀與看法。然而這其實有些事後諸葛的味道。問題在於事發當下的父母並未多方咨詢其他醫生,而醫病雙方資訊的不對等才是我們所應關注的重點。
其實在台灣,我們常會徵詢不同醫師的建議,再從中做出抉擇。但也常遇到 A 醫師與 B 醫師的看法相左,這時醫生的專業究竟有無一個高下標準,便是個難解的問題。
我相信專業,但是面對生命的奧秘,現今的醫學仍無法做到全盤的分析掌控,又如何去判斷誰對誰錯,充其量只能說基於他們在該領域的知識經驗,給我們一個參考的價值。對醫生而言,則應與病人及家屬對病情做充分的說明,再取得其對診療方式的同意。而最終的抉擇仍應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
那麼醫界又是如何看待該案例呢?在本片播放過後,亦有許多醫生支持主治醫生的判斷,以本片為例,當傷患的昏迷指數達到最低點,腦內壓力持續居高不下的情形,依常理判斷,這女孩十之八九沒救了。故在當下,絕大部分的醫生亦會做出同樣的判斷。然而生命的奧秘亦在於此,誰知她竟能漸漸好轉。
我想本片的案例其實見證了生命的奇蹟,但若是為此質疑起醫療品質,未免過於苛刻。若是在我國,輿論大概就會往醫療過失的方向發展。片中雖未提及此點,但據聞片中的主治醫生之後請了長假,去接受心理治療。令人深深感受到醫生所承受到的壓力是多麼的沉重。
片中另一個爭議點在於治療方式的選擇,其背後是否關係到其他人的利益糾葛?該片在丹麥播映後,原先同意器官捐贈的人們,有許多人更改了其選擇,而後醫院亦修改了器捐流程,由此可看到該片對其社會影響之深遠。
我不禁想起國內近年來所推動的「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抉擇意願書」( Do not Resuscitate ,簡稱 DNR )。對於氣管插管、按壓胸部、心臟電擊、注射強心針等種種急救程序,它既是一種救命的過程,卻也可能是另一種傷害。片中的女孩若是沒有好轉,大概也是維持植物人的形態,需要他人全天候的照顧,這樣的病患明明身心都很痛苦,但因科技進步,雖可以使之患一息尚存,卻失去了生活品質,搶救與否,對醫師及家屬都是個兩難的問題。如何才能維護善終尊嚴,卻又不放棄積極治療,亦是我們該關注的焦點。
本片的拍攝過程亦呈現紀錄觀點的轉變,像是這樣的紀錄主題無法事先預知安排,令人好奇導演如何能抓到這些關鍵畫面,且片中許多鏡頭亦令人好奇醫院單位為何願意讓導演拍攝這些畫面。原來導演原先是應醫院之邀來拍攝一部鼓勵器官捐贈的影片,而在拍攝的過程中剛好遇到片中的案例,於是在不斷追蹤的過程中,逐漸轉變紀錄的觀點。
而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片尾訪談其家人在事件發生後的感想,爸爸說道和以前完全不同了,現在過一天,就是一天!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最好能把握住當下!
我們常以為生活就是這麼一天度過一天,然而生命的意外才會讓人感受到人生的無常,體認到此刻的重要!我想這是本片給我最大的啟示吧。
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