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4
演講者/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先生的演講整場高潮迭起,令人對其介紹內容印象深刻,從中收穫頗多!
我們一直叫學生要專心要專心要專心!
究竟什麼叫專心?
如果我們只是告訴學生,專心就是認真,認真就是注意,注意就是專心,結果就好像鬼打牆似的又回到原點。
所以我們需要具體的圖像,來告訴學生,究竟他該怎麼做才算是專心。
「眼睛看著老師、課本放在桌上、手放在膝上、只留會用到的兩三隻筆、……」,藉由明確的指令,讓孩子充分應用「五感」的專注力。
可以的話,拿個攝影機將孩子專心時的情形拍攝下來,不用太長,20秒即可,太長了孩子也坐不住。讓他看著圖象知道,哦,原來這就是「專心」的樣子。
寫作業亦是,先淨空書寫情境,將其他的雜物收拾乾淨,確認心靜了之後,再開始書寫作業。
而有的人寫作業是需要分段完成的,也許他無法一次完成,可能專注力只有十來分鐘,但沒有關係,重點是找出孩子自己的工作模式。
針對特殊生的教學,講師分享了一個案例,有個班級中竟有十來個孩子在吃利他能(治療過動症的藥物),這時我們應該反思一下,究竟是學生過動,還是老師教的太無聊?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其擅長的領域,我們應聚焦在孩子擁有的能力上。對於他較無能為力的地方,以鼓勵代替責罵,畢竟那是生理上的問題。一味跟他僵持在那個場景,並無助於改善他的行為。
先跟孩子約法三章:「當你生氣時,你可以幹嗎?」
他可以試著畫畫(著色圖案 蒐尋關鍵字:coloring;迷宮 蒐尋關鍵字:maze)、看書、洗臉……。每個孩子都有地雷,老師也會有情緒,不要讓兩者衝撞在一起。如果孩子叫不過來,就別再叫了,那只會使自己難堪,何不自己走過去呢?
一個成熟的老師會尊重孩子的面子,並淡定地處理,如可反問孩子,你認為老師該怎麼做,愈具體愈好。千萬別讓自己也陷入情緒裡頭,這只會兩敗俱傷。
而當學生嗆你嗆到真的忍無可忍時,可以先抽離情境:「老師先讓你冷靜思考一下,我們中午再來處理。」其實這時的話是講給其他人聽的,讓彼此的情緒沉澱下來後,再來處理。
當孩子藉由哭來面對問題時,代表:一、其問題解決能力差;二、大人讓他養成這樣的習慣。
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他背後的動機,才能真正改變這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