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開之後,總是有些殘念。那麼請容許我胡言亂語,天馬行空一下吧。
假設有那麼一所學校,距市區半小時約十公里的路程,位居半山腰,說遠不遠,但開車上山也要十來分鐘。
這所學校應該如何經營與發展?
首先,要找尋適當的教師,它的規模不大,校務工作勢必繁重,沒有一點熱情決心的人,很難待的住。
再來,最好喜好大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既然選擇這樣一所學校,想來亦期待它有些與眾不同之處。這就需要一點創意,你不能期待這樣的老師會乖乖聽話,那樣便抹殺了他們。
想要教出不一樣(自我思考)的小孩,自然得要有不一樣的老師。
接下來,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也許沒什麼機會嘗試看看,但作個夢,應該沒關係吧。
之前想說接新班級,先上網買個運動頭巾給小孩,以後爬山大家可以載著排汗遮陽。不用穿著制服,但是大伙兒戴著同一條頭巾,一定很帥氣。
爬山可說是最適合我們發展的課程教材,不論是結合其他課程,如自然、綜合,亦或單純體驗生態,緞練體能,都是個很棒的活動。
但可惜的是這個「爬山課程」沒事就會被上頭打斷。再好的課程,如果執行的人沒有興趣,那麼活動往往流於形式,甚至不了了之。
回到主題,個人覺得最好的路線應該是先從學校到高爾夫球場,視不同年級及學生體力再進階走到心之芳庭。
再提到單車課程。
這樣的學校環境適合騎單車嗎,其實山路有點危險,我還在半路摔過車,差點跌到山谷裡。
而且沒有變速的車子實在不好騎,如果可以的話,應該由學校買個20台變速(24-27)的摺疊式腳踏車,以這樣的輪比爬山路才夠力,而且可隨年級身高調整座椅。
當然,摺疊式單車,在下坡時較危險,不過若是課程設計恰當(詳見:《第四堂課:特色課程-單車》),其實可將危險程度降到最低。
而對於藝文課程,不得不老實說,我們小朋友的美感真的不怎樣,沒有一個統整規劃的藝文課程,學生的學習只是流於片面,更遑論對美的感受。美學的教導應是從生活中的點滴累績而來,而非只是一堂兩堂的書法、陶藝、美作等課程規劃,那只不過是蜻蜓點水,並未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及對美的感動。
如果是我,我會視年段作不同的安排,低年級手作課程從輕黏土開始,高年級再進階至陶土。在校園空間分區擺放不同年段的繪畫作品,並多安排校外觀展課程。而這些均需行政及各教師的協助配合,才能有效推動。
其實所有的課程設計到最後,負責執行的「人」才是最關鍵的要素,沒有協同合作的團隊、沒有信念相投的理念,再好的課程仍是空頭計畫,紙上談兵。
然而人也是最難應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