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delf - 行政瑣記 | 2016-01-11 | 點閱數: 581

原始資料2010/ 1011《現代經營學》補充講義心得-碩1林義哲

「假如電影院就像教室一樣。」

寫作文第一件工作就是解題,要去了解題目真正的用意何在?就功用來說,電影院是一休閒娛樂的場所,而教室則是學習知識的地方;就情感而言,電影院是愉快的,教室是枯燥的。故文章應可從兩方面下手,要不寫電影院像教室一樣,可以學習新知,要不則是電影像教室一樣枯燥。然而情感是由其功用所引起的,所以此命題應是希望能「寓教於樂」,希望電影院像教室一樣,可以學習新知。然而此命題反倒不如改為《假如教室像電影院一樣》,如此更符合「寓教於樂」的意義。

於是我們可以發覺,上網搜尋後,許多人回憶那次聯考的作文題,都以為題目是「假如教室像電影院一樣」,如此才合乎命題的原則。

而作者最後提到彰化縣為國三生辦模擬考,作文題目是「最感謝的人」,限制不能寫父母、老師、義工。為此輿論大譁,責怪題目嚴苛。並以為這樣的輿論證明:我們的教育環境已經惡化到奇怪的地步。

這點反倒令人不解,這跟前文究竟有何關係?「假如電影院像教室一樣」之題目仍可就電影之功能作發揮,而「最感謝的人」其題目應是希望學生為一特定事件做描述,如當921地震時,誰曾給予你幫助?亦或車禍時,見義勇為的路人。還是遭受欺負時,挺身而出的同學……。若只因媒體抄作,就以此推論當今的教育環境已經惡化到奇怪的地步。其實沒有什麼嚴謹的羅輯關係。

反倒是現在回頭看看原來的題目:「假如電影院像教室一樣」,如今可說是一門學問,甚至有些影片,足可達到教育之目的。其實我覺得好的電影,就像是一本好書,可以供我們接觸到更廣大的世界,尤其是透過影像,比起文字的敘述有著更直接而有力的傳達效果,即使不喜歡看書的孩子,也可以很輕易地進入影像中的世界,將情感投射其中。而後藉由師生之間的對談與團體討論,再加以延伸閱讀與學習。這樣的學習效果,比起原先一板一眼的課堂教學,其學習效果可說是大了許多。

而個人以為,「紀錄片」部分,由於其真實記錄了人生百態,且大都關注了一些值得大眾探討的議題,很適合拿來與學生討論及分享。如「無米樂」、「翻滾吧孩子」、「生命」等……。而一些以孩子為主角,透過孩子的眼睛看自己的家園、民族、文化的問題的院線片,亦可提供學生從不同的觀點,來體驗多元文化,並培養同理心。像是「小樹的故事」、「烏龜也會飛」、「香料共和國」等……。

於是電影其實也可以像書本一樣,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更快樂更有效的學習。
我想,這也是「假如教室像電影院一樣」原先所想要讓人了解的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