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delf - 行政瑣記 | 2016-01-12 | 點閱數: 489

原始資料2010/ 1018《現代經營學》補充講義心得-碩1林義哲

近年來由於少子化的趨勢,學生人數減少,學校招生人數供過於求,中小學面臨減班壓力,大專技職院校更面臨招生不足甚或無人就讀等困境, 因此各校不斷地力爭「一流」,發展「特色」,以爭取更多的學生選擇該校就學。

而學校在經營上,亦往自由市場機制靠攏,希望藉由各種方式吸引學生就讀,而學校是否具有「品牌「及「特色」?在經營上是否卓越?在教育上是否有所成效?便成為家長及學生選擇的關鍵指標。

學校建立「品牌」的目的是為了行銷,它提供消費者易於辨識的功能,吸引具有共識的學生家長,從而建立一套學校風格,以達到吸引學生入學的結果。

而「品牌」的建立應是透過眾人努力及整合校內外資源,長時間累積而成的。它包含了有形資產及無形的理念風格。文中提及,要建立一校的「品牌」,有下列幾個步驟:

  • 分析學校背景資料
  • 市場區隔
  • 品牌定位
  • 成效衡量及回饋調整

而在學校「特色」上,應是意指學校長期經營及營造的教育氣氛,一種獨特而優質的辦學風貌及教育風格。「特色」亦是品牌的一種,它可包含以下幾部份:

  • 學校特色的釐清與規劃
  • 校園環境的風格與規劃
  • 充實基本教學設施
  • 建立專業教學行政團隊
  • 和諧的人際氛圍及企圖心,使命感

而個人以為,在高等教育方面,大專技職院校或可趨近「自由市場機制」,強調學校品牌特色,或是針對某一重點科系,或是改善學校環境。然而就中小學部分,目前仍屬義務教育,有一致的教育目標及教學內容,且除少部分私立學校,均採學區制入學。在課程設計上,雖然目前提倡學校本位,然而可供運用的課程節數有限,週遭環境亦不一定能提供相關的協助。教育部雖然在推動一校一特色,然而對大部分都會區的學校,實在很難有具體而明確的差異,若特意強調學校特色及品牌,是否會影響基礎教育的公平性?忽略了教育核心的本質?

故在發展「學校品牌」及「特色」之前,需先了解學校的資源及背景,先達到教育基本的核心任務,再求更上一層樓的發展。這之間應考量教職員的專業能力及心態,家長學生的期望及需求,校內外資源的運用等因素,才能真正建立學校的「品牌」及「特色」。